請輸入關鍵字
人工智能(AI)技術愈成熟,在教會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然而,教會事工是否能交由人工智能來管理?基督徒對於教會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又有多少呢?一項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指出,美國至少有一半的成年基督徒相信,人工智能可應用在組織敬拜音樂、規劃教會預算和執行行政任務上,其帶來的成效甚至能超過人類。然而,聚
「你喜樂嗎?」
據中央銀行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下行的風險,國內經濟則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在歷經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全球威脅,造成健康、生命、生活的多重挑戰後,「不安」似乎成為了深植人心的一種感受,對於過日子,總是抱持著戰戰兢兢心態。對此,張宰金牧師從約書亞記出發,帶領你我看見「勝過爭戰的秘訣
維薩維亞因罹患罕見疾病「坎特雷爾五聯症(Pentalogy of Cantrell)」,被醫生判定存活機率僅「百萬分之一」,她的心臟生長在胸腔外,隔著薄薄的皮膚可以清晰的看見跳動;無數夜裡,她與母親倚靠信仰度過難關;如今,她已長成13歲的青少女,並樂觀地說:「我的『心』不同,但它讓我獨一無二,而我喜
「我不懂生命意義,只想成為沒有生命的物品...」曾遭同儕霸凌、在人際關係傷痕累累的郭雨涵,為融入群體,用「假裝樂觀」包裝自己,直到在人生最低谷時,認識信仰,終尋見生命解答!不僅修復家人關係,還透過2個印證,找到神賜予的配偶,婚後尋回起初的愛。
請全球主內肢體一起為林書豪代禱!今(7日)稍早,林書豪在臉書上發布消息,告訴大家他確診了COVID-19。在得知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其坦承,「感到非常震驚並有些慌亂,」但恢復平靜後,仍以正向態度來面對這個始料未及的難處,並在幾分鐘後又發布一則貼文,進一步說到,「我再次學習如何放手並相信上帝。我不知道上帝在做什麼,但我被提醒我無法控制,我所能做的就是相信並感謝我所擁有的一切??」。
對課業優等生張時斌而言,基督信仰就像呼吸般,是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直到大學開始獨立思考,才真正與神直面相對。回應全職呼召後,才發現「捨命」不是一次性壯烈的擋子彈,而是每日把自己當成食物餵羊群。父母的身教和言教影響,堆疊成他牧會的養份。在信仰的路上,其始終堅信「神能拯救一切成為美好」!
盼望不是樂觀,它是迎向不可避免的苦難與黑暗時的勇氣。更像是一種品格,一種無法被現實苦難所消滅的精神力量;盼望源於信心,而非理性...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在解決我們的「問題」當中。但是「問題」卻也是生命成長的標誌,是上帝給我們操練的功課...
TVBS新聞部副總詹怡宜在媒體工作已有30年,經歷各樣職場與生命高低潮。身為第三代基督徒的她,從小就活在恩典與祝福中,但卻未將此視為理所當然;面對許多誘惑和挑戰,她有理由選擇軟弱,但「信仰」使能夠使她不斷堅定走在對的路上,更激勵她願意回應神的愛。
你是積極樂觀的人嗎?這份樂觀是來自於「正向思考」,還是聖靈所結出的果子呢?新加坡基督生命堂主任牧師朱志山牧師提醒,需釐清信仰中的盲點,才不會走偏方向;要將焦點對準神,才能經歷恩上加恩,得著真正的醫治、喜樂與永恆的盼望。
「沒有毫無盼望的事,只有無盼望的人」,這是伯特利教會全球使徒關係網絡領袖團隊副執行長史蒂夫.貝克藍(Steve Backlund)牧師的個人格言,他在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主辦的「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中分享關於「盼望」的啟示性教導。
肝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普遍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較不易治癒。而救世軍九龍中央堂的牧師葉大衛少校(救世軍神職人員都以軍階稱呼)也是肝癌患者,由於在患病初期已發現,加上及早治療動手術,已康復可以如常人一樣生活。從小信主的他,早前接受專訪,分享個人蒙主保守的經歷,並鼓勵慢性病的病患:「要有信靠主的心,樂觀
每天打開新聞,壞消息總是比好消息多,有些新聞甚至讓我們情緒激動、久久不能平復。每天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百轉千迴的情緒多半很負面。生活中與孩子的相處、與配偶或上司的溝通,帶來的總是失望、挫折、生氣──負面情緒這麼多,到底為什麼?
有位女性,從小成長於辛苦家庭,在婚後不幸遇上孩子腦傷,而成為重度腦性麻痺、智能障礙及自閉症的多重身障者的母親,又面臨到攸關生死的心臟問題…
大陸西藏覆滿冰河的冰蓋區,正在快速融化。 (照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