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劉曉亭牧師在台中聖教會的分享內容,藉由好友劉大偉的故事,再思贏與輸的意義。(圖/記者林稚雯)

「贏」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輸」的時候感覺又是什麼?

 

成為贏家、睥睨群雄的時刻,常會帶給人短暫但極大的快感;相對的,身為輸家,挫折與低落感則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時甚至成為難以忘記的一部份,長留於腦海當中。

 

劉曉亭解析,人會特別記下失敗的經驗,實則是因為在當輸家的過程中,人會學到比較多事情、從中有所成長。此外,若將時間拉長至一生之久,我們將會發現,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仍是多於痛苦失敗。

 

「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一開始看來輸了,末了卻成為最大贏家!」

 

談到「贏」與「輸」,劉曉亭說,每次來到台中,就會想起他的好朋友─動畫大師劉大偉的精采故事……

大環境中對於「贏」的追求

10月7日,劉曉亭牧師在台中聖教會舉辦的《那些想不通的事:人生最重要的31堂幸福必修課》新書講座中,分享了書中也提到的「為什麼不喜歡輸的感覺?」

 

現有教育體制中,學生們很習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要成為贏家」……等,要全力追求傑出的觀念。

 

為此,許多人從小到大都將精力悉數放在課業上,要有好成績、好學校,認為這將會帶領自己走向勝利組的康莊大道。

 

相對的,當學生課業表現不佳,就很容易被貼上一張張「壞小孩」、「懶惰」、「沒用」的標籤,連帶開啟「因為沒有熱情才學不好,學不好被罵更不想學,不想學就一直被罵、一直學不好」的負向循環,最後真的成了大家眼中、口中不務正業的壞孩子。

 

天份不同,熱情也不同

劉曉亭的好朋友、動畫大師劉大偉,曾有部分學習經驗是這個負向循環。

 

小學階段,劉大偉的課業成績非常不理想,母親雖有心栽培,還特地送他去學音樂,但鋼琴課同樣無法引起他的興趣,上課邊彈邊哭、老師換了一個又一個,最終仍是彈得一蹋糊塗,讓母親最終只能放棄要他學才藝的計畫。

 

到了國中,劉大偉被依照既有的表現編入放牛班,家長考量出路與負擔能力,毅然決然地將他送到美國讀書,期待換個環境就能學有所成。

 

沒料到,劉大偉的課業基礎不好、語言能力不足,成績怎麼可能突飛猛進?甚至,還要面對同學的霸凌。這讓劉大偉日復一日,用塗鴉打發上課時間,直到有天畵作獲得藝術老師賞識,將該幅圖畫送去全美中學繪畫比賽,得獎後,人生才迎來改變的契機。

 

劉曉亭表示,好友的這段中學獲獎經歷,讓他從學科走向術科。藝術學院畢業後,劉大偉經歷重重關卡,最終在數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迪士尼動畫的8位動畫師之一。

 

劉大偉在迪士尼任職期間,畫出了《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花木蘭》等轟動全球的卡通大作,躋身業界首屈一指的動畫大師。

 

然而,劉曉亭提到,即便在業界家喻戶曉,但劉大偉的一位長輩仍總是跟他說,「大偉啊,找個正經事來做吧,畫圖『沒效』啦!」

藉著劉大偉的故事,劉曉亭提醒眾人反思,「亞洲社會的教育風氣,時常會讓孩子忘了要找到自己的熱情。」

 

他也提醒,「熱情和天分,常常是綁在一起的!」

  • news-details
  • 「輸」與「贏」未必如既有觀念那般,只能用學習成績來斷定。(圖/ shutterstock)

一樣是學音樂,對此有天賦加熱情者,看到琴譜時著重在音階、曲調、演奏技巧的提示;但若是對音樂無感、卻對畫畫很有興趣的孩子,則會將五線譜比擬為電線杆與停在電線上的麻雀,「這就是上帝造人最奇妙之處: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事物的解讀就也不一樣,進而交織出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

 

關於「選擇」的信仰教導

進一步再用聖經中「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為例,有錢的財主在世時,穿象徵尊貴的紫色袍子、天天奢華宴樂;窮困缺乏的拉撒路則是在財主的門口,等著吃財主桌上掉下的零碎、全身還長滿了瘡。

 

當財主死了、拉撒路也死了,財主下到陰間,但拉撒路卻是在亞伯拉罕懷裡享福;財主雖向他的祖宗亞伯拉罕祈求,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你在世時有享過福了,所以死後會受苦;拉撒路在生前受苦,因此在死後得以享福。」

 

聖經故事讓我們看到,福禍本是交替,沒有不論何時都在享福的生活,「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本是有甜有苦,贏的時後感到甜蜜、輸的時候嘗到苦澀。」

 

「在情境中作出適當的選擇,在輸家的苦澀中學到更多,這就是基督徒應該要學習的課題。」劉曉亭說。

  • news-details
  • 成績不是人生的一切,最重要是找到生命中的天份與熱情,為神發光。(圖/ shutterstock)

既然「選擇」是必須的,每個人都要靠著神、做出反思與修正,我們是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在做不必要的事?每天該怎麼安排,才能過得充實快樂?

 

劉曉亭指出,用劉大偉的故事來說,給家長的重要提醒就是:「讓孩子做出適情適性的選擇、幫孩子找到生命熱情的所在!硬是主導安排,僅會讓家長、孩子都感到十分疲累。」

 

「有時候,孩子會因此跟你說『好無聊喔!』其實這就是個訊號,他不是真的沒事做,而是在告訴你,目前的功課或才藝孩子不感興趣。」

 

劉曉亭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多數時候,有趣的事情在開頭都要經歷一段無聊的過程。」以NBA球員來說,神準的比賽投籃十分威風、眾人看了直呼神乎其技,但球員能有這等表現前,必定都經過背後無數小時的苦練,每天的工作就是反覆不斷地練習:把球投進籃裡。

 

從無名小卒到家喻戶曉,球員們都在向社會大眾示範:只要不放棄,很困難、機率很小的事情,同樣也有可能做到

 

如何引導孩童走過成為「專家」前枯燥平淡的時刻?劉曉亭說,他明白人類的天性,讓我們都會有須要「獲得滿足感」的需求。為此:

 

1.不妨從家人間聚集討論做起。是「討論」不是「訓話」,就是閒話家常地讓話匣子打開,開始說、願意說,關係就拉近了。

 

2.也注意談話過程不是「瞎聊」。要保持開放態度,但仍有意為之的在特定議題中開展,藉著分享經驗、交流看法,讓家庭成員能彼此更認識、更親近,這才是有效的分享、溝通。

 

3.學習透過信仰來改變思維。惟有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要倚靠神來幫我們明白還想不通的事情。會有憂愁、生氣的反應,多半代表自己有事情沒想通,一旦想通就好了、不會再因此感到困擾。

 

劉曉亭也勉勵,「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期許每個人都能在神的引導下,找到問題的答案,也能找到神放在個人身上的恩賜與熱情、多所發揮。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