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內耗現象」在精神科門診與諮商現場很常見,背後原因可能來自於「內在衝突」。(圖/shutterstock)

你聽過坊間所流傳的「內耗型人格」嗎?

 

雖然在精神科或心理學中並無此一詞彙,但「內耗現象」在精神科門診與諮商現場很常見,症狀包括:焦慮、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抑鬱或思緒雜亂;人在「內耗」時,即使成天躺臥也可能感到身心疲勞。

 

人為什麼會內耗?如何改善?伯特利身心診所王仁邦醫師以其心理專業提供6步驟,助人走出內耗狀態,讓身心的運作帶出活潑動力!

  • news-details
  • 王仁邦醫師為「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以及「伯特利身心診所」的院長;以下,他分享內耗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並提供讀者改善的具體建議。(圖/王仁邦 提供)

內耗現象來自於「內在衝突」

王仁邦醫師指出,內耗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乃是「內在衝突」,他說:「簡單講,就是你自己在跟自己打架。」

 

人類心理為了自我保護具備防禦機制,然防禦機制有時也會導致內在衝突。王仁邦比喻,這就好像身體的「自體免疫性疾病」,身體裡原本應該保護自己的免疫系統,反而向自身的正常組織發動攻擊,導致身體衰弱或引發疾病。

 

他分享常見的內在衝突原因,包括:心理的完美主義,以及人際關係的過於依賴前者期待自我擁有完美形象,在現實與理想間拼命拉鋸而產生極大的壓力,後者則是過度「將期待放在他人身上」,甚至希望對方來拯救自己。

 

「完美主義」和「過度依賴他人」都會產生內在衝突。前者常會出現「自我譴責」的聲音,告訴自己:「我不應該那樣、我應該怎樣」。

 

後者則是可能會在依賴他人的過程裡,逐漸失去自己的主體性,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擔心自己被對方控制,延伸許多「裡外不一」的心思。

  • news-details
  • 人在「內耗」時,即使成天躺臥也可能感到身心疲勞。(圖/shutterstock)

自我改善簡而有力的方法

人要解決內耗現象,必須解決「導致內在衝突」的問題,而這是一「循序漸進」的過程,王仁邦以其心理專業,提供讀者改善內耗的6個步驟方法

 

1.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在衝突」是重要的第一步。

 

王仁邦說:「要回到個人的心裡去認識自己,哪些是真實的你?哪些是干擾的雜音?哪些又是防衛機制?

 

然而,有時當局者迷,身邊的人或許會比我們更早發現問題,因而虛心評估他人對自己的提醒,也是一項好的學習。

 

2.把握動機:

人發現問題後,要能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動機」;王仁邦說:「你有動機,才會開始想要處理這個問題,才會去想:我要用什麼方式、重整自己的身心靈?」

 

眼光要對焦於那創造、深愛、寶貴自己的神。

 

以賽亞書30:15,「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孩子般單純的信心,來到神的面前安息,也可以尋求信任的親友或牧者聊一聊,幫助自己跳出原有的困境、找到新的視角,給予自己正向的力量

 

3.設定界限:

設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避免被侵犯,也將有助於減少心理不一致的現象。

 

王仁邦建議,如果自己是很難說「不」的人,可以先找出在立界線時所感到困難的人與事件,並依據難易程度,給予1-10分的標號。

 

例如:1分是同事問我要不要喝飲料?若不想就禮貌性地表示不用,慢慢練習、逐一跨步累積成就感及膽量,也邊練習邊思考:哪些是自己真正在乎的?哪些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從輕微到困難的人事裡,分辨其中的差異性。

  • news-details
  • 人要解決內耗現象須解決「內在衝突」,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圖/shutterstock)

4.專注所好:

王仁邦說:回到個人所感興趣的事投入活動本身不是為了別人而活,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取悅什麼人、或是想要展現自己『完美的一面』而是單單為你所喜歡、感興趣的活動,然後藉此回到自己的心裡反省、覺察。

 

人從興趣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將有助於減輕內耗感,自己也會更容易辨識出個人特質、自我意識,進而發現內在聲音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

 

5.意識內在需求:

王仁邦發現,不少人會因為「愛」的緣故選擇自我犧牲,例如:許多母親都願意為孩子奉獻,但他也勉勵,身而為人需要反思自己能力的限制:會不會有時候已過度犧牲?畢竟人不是上帝,需要明白軟弱所在,面對內在需求、避免內耗。

 

而如何判斷自己的擔子,已超過界限或能力呢?王仁邦提出一些觀察指標,其中之一是「熱情消失,例如:服事或聚會變成「應該」去做的事,聚會只是為了形式,但已失去意願或並不享受,陷入了「例行公事」的狀態。

 

約翰福音7:38節,耶穌所應許的是:「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人跟隨、順服、倚靠聖靈,生命乃是新鮮且滋潤的。

 

6.求助專業:

如果狀況較複雜,個人已經開始產生精神焦慮、憂鬱、失眠等症狀,則可進一步尋求專業的資源,像是:醫院的精神科、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診所。

 

王仁邦也勉勵,從覺察、有動機、開始處理到恢復健康,整個過程可能是有所起伏的。

 

他說:「我常跟個案講:會退一步、進兩步但只要方向對的話,找到適當的專業人員、適當的方式,即使會有點起伏,但正通往正確的終點。歷程中,不免有許多要學習的功課、當面對的挑戰,以及改變習慣帶來的痛苦。

  • news-details
  • 從覺察、有動機、開始處理到恢復健康的過程,可能會「退一步、進兩步」,但只要方向對,即使會有起伏也終將通往終點。(圖/shutterstock)

教會也應留心關懷同工的狀況,王仁邦提醒,若發現服事者出現了「內耗現象」時,應看重面對此問題,是否出於教會文化所致?

 

避免人們只是像機器般運作、行禮如儀,生命卻越來越僵硬,燈油耗盡、身心靈也趨於疲憊匱乏,因馬太福音25:4說,「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

 

解決內耗問題需要,需要從神而來的動力、自我覺察和逐步行動。轉變生活為積極需要時間,但終將值得,帶來更健康的心理狀態、足能快跑跟隨主。

 

如同希伯來書12:11-13,「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腳,反得痊愈。

  • news-details
  • 腓立比書3:13-14,「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