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神在地上的「家」,然而,有些基督徒可能因異象不同、搬家、工作、求學,或和其他會友起衝突等各種原因,離開原本的教會,即便只是一小段時間,但重返教會時,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尷尬。
身為肢體的我們,可以如何幫助、支持回歸教會的弟兄姊妹,感受到教會的歡迎呢?本報專訪三位教會牧者,從牧養經驗分享陪伴的3大方向,提供大家參考。
離開教會的4大原因
耶利米書17:8提到,「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但若「一顆樹」經常被拔出,到處栽來栽去,將難以向下扎根、向上結果。
因此,每位神的兒女一定要有個委身的「家」,才能在這個家中被呵護、教誨和成長,同樣的,我們對這個家也要有愛護、支持和傳承的義務與責任。
「基督教新盼望教會」主任牧師王渭賢,根據牧養經驗,將「會友離開教會的原因」歸納為四大類:
1.接受神的異象和呼召
這些會友很敏銳神的呼召,並勇敢接受、被差派,包含外出求學、工作或舉家喬遷等,他們帶有使命離開教會,前往他處為主發光做見證。
他為這些會友感到驕傲,如同把心肝寶貝女兒嫁出去般,雖不捨但給予最大的祝福。
想當然爾,會友的戶籍會遷到他處落地生根,不過他將這樣的會友視為自己的兒女,因此,無論何時回「家」報喜或訴苦,都會當作自己的孩子般愛護與支持。
2.與教會(牧師)的異象不合
會友因和教會異象不合,而不能與牧師同工,故離開教會尋求與自己相同異象的教會或自立門戶發展。
他比喻,如同喜歡吃麻辣鍋的人,在一間酸菜白肉鍋餐廳工作,廚師用盡辦法指導主廚煮出心中美味的酸菜白肉鍋,但主廚還是只會煮麻辣鍋,雖尚可勉強自己待在餐廳工作,但不能發揮長才能而常感鬱卒。
這些會友離開教會的原因,乃是知道自己的恩賜要在何處才能被開發和使用,因此,他也會給予最大的祝福,期許這些千里馬都有被伯樂賞識的一天,在神的國度裡,發揮從神而來的恩賜和才幹。
當這群曾同甘共苦過的伙伴再回家,代表他們已能認可教會的異象,可再度一起同工,他歡迎他們回家,一同收割神國的莊稼。
3.與其他會友意見不合起衝突
家人難免會意見不合爭吵,何況是來自「彼此無血緣關係群眾」聚集的教會呢?
他指出,會友間有不同意見並不可怕,怕的是無法恢復友好關係,和睦相處!常因意見一時不合而爭吵,進而負氣「離家出走」。
若他們願意再回家,表示已長大成熟,並認可這個「家」還是溫暖、可愛的;會友因當時一時衝動,憤而離家出走,但曾同為屬靈的家人,願意再回家時,這個家怎能不熱切歡迎這些,流浪在外的「浪子們」回家呢?
4. 糊里糊塗地外出迷路,找不到回家路
此類為重返教會中的最大宗,會友可能因諸多因素,如:工作或學業耽擱、心情不佳、家庭關係……等等,讓許多會友們(特別是青少年和壯年)突然離開教會一段時間。
他們不是不愛這個家,甚至仍認定和宣稱是屬於這個家的一分子,只是身不由己或無力回家;因此當有天突然回家,表示他們已挪開許多的路障,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路,當然教會仍認定是自己的孩子,怎能不歡迎與愛護呢?
「離開家門」後,如何再與自己、與神、與人和好?
王渭賢分享,根據牧養經驗,重返教會的會友,最大宗的是第四類「糊里糊塗地外出迷路,找不到回家路」。而第二類「與教會(牧師)的異象不合」與第三類「與其他會友意見不合起衝突」,多會更換教會聚會。
該教會以年輕人居多,即使會友離開教會多年,教會仍持續於教會周年、生日等節日問候,所以大家感覺就像一家人,即便多年後重回教會,在適應教會的牧養文化與會友相處,通常不會有很大的問題,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反而是第三類「與其他會友意見不合起衝突」的會友,要多花心思建立關係、醫治釋放。
比起西方人,台灣人較愛面子,「離開家門」多是經長時間思考所做的決定,所以這類會友要重回教會時,大多會背負沉重的壓力,且若另一個冤家仍在教會,雙方面子放不下來的話,該怎麼辦?
王渭賢提到,這類回歸教會的人實為少數,教會不會將整個重心都在配合他們,所以遇到這樣的狀況,會私下找該會友,提供客製化的內在醫治課程,恢復其尊榮、自信,與自己、與神、與人和好。
相處避免刻板印象
台中蒙福之家雙語教會牧師李施德表示,若會友回到離開的教會,或許有些人認識他、知道其過去,不過要避免預設立場,和刻板印象與之相處,會友在教會外,勢必曾經歷到一些事情,以致於會想回到教會。
他以《約伯記》進一步說,約伯在最痛苦時也會抱怨神,但最終神未嫌棄他的抱怨,反倒責備約伯的三個朋友:「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約伯記42:7)。
人需要些經歷和痛苦,才會讓生命成長、視野更寬廣,「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與我們同在,無時無刻都在動工,即便我們遠離祂,上帝仍可以塑造我們生命!」他說道。
所以,我們或許能透過開放性的問題認識、了解他們,例如:「當初離開教會時經歷什麼傷痛?」、「離開教會這段時間,你覺得自己有什麼改變跟成長?」並逐步建立關係,讓對方覺得是被歡迎、接納的。
倘若會友是因「癮」而反覆離開教會,包含毒癮、酒癮,或對手機、遊戲、零食的成癮,其中部分因素為生理機制,而心理因素占大部分。
李施德看過很多研究,發現這類人容易覺得無聊、沒有挑戰,或挑戰大過希望,都可能導致成癮,盼緩解絕望的感覺,但若我們能與之建立更親密的陪伴或互動關係,較容易幫助其脫離成癮物,不能只怪對方意志不夠堅強,因還有環境、關係、生理狀態等因素的攪擾。
而小組長、區長在教會所扮演的角色,須幫助會友雙方看見——我們都有自己的過去,因而塑造出現在的自己,面對同樣事情,可能因不同成長背景,衍生不同反應,若可以互相理解、同理,安靜下來思想會發現,其實所爭執的點也沒什麼。
約翰福音13:35-「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接納和彼此相愛,是基督徒特別要學習的,因耶穌說我們有彼此相愛的心,世界才能辨別出我們是主的門徒。
將信仰建立在跟神關係,而非你我關係
基督教恩信教會主任牧師羅世興認為,會友重返教會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
1)遊走各方教會,如今想要有個歸宿
2)人生面臨抉擇、走到窮途末路
3)感到生活落寞和無盼望
因此,不能以同一種方式牧養他們,更重要的是,要以聖經真理引導他們,將信仰建立在跟神關係上,而非你我的關係,否則之後容易再次跌倒。
牧養上,他和其他兩位牧者觀點類似,首先要了解會友重回教會的原因和動機,較能實際幫助到對方。
他特別針對第三類「與其他會友意見不合起衝突」離開教會的會友分享,其性格可能較血氣方剛、較為直接,所以回歸教會後,除了建立其信心外,還要按著神的吩咐、教導,幫助其信仰建立在跟神的美好關係上。
如此,遇上彼此事奉有摩擦時,回到信仰與上帝話語上,明白我們都是主內的弟兄姊妹,更能藉著溝通,並按著教會不同職份,彼此代禱、或互相順服。
羅世興總結說道,「我們若不信主,那麼跟外邦人一樣,都混雜在人、事、物上,因每人事情處理方式不同,所以永遠不會合一。」而在主裡,我們可以不一樣。
委身教會的重要
為何要委身教會?教會是一群得救的人,透過彼此的服事、建造,屬靈生命得以長大成熟,並從中能更完整彰顯出神救恩的大能!
與歐洲教會交流,剛返台不久的羅世興發現,相較歐洲,台灣教會因人口密集,故「遊走各方教會的信徒」較多。
他稱這類弟兄姊妹為「信徒」,不過是否真實相信耶穌基督?羅世興抱持保留態度,因這樣的人較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加上現今科技進步,容易獲得不同教會的資訊,他們會擷取各教會內容,彰顯自己在信仰上的知識,但其實所誇耀的只是皮毛,羅世興嚴正地說,這是非常不好的情況!
他認為該現象,可能與立國精神與文化不同所致。台灣寺廟文化中,只要聽說哪間廟很靈,無論多遠都會去,而台灣基督教文化裡也看得到這樣的影子,聽說哪裡有特會、教會建築富有特色、牧者講道不錯...也就前往,所以四處跑,並無委身教會。
「奉獻多少是另一回事,但每個人都要有屬靈的家」,就像研究科學、人文一樣,若無委身於此、深入研究,難以讓知識、能力成長。
訪談尾聲,羅世興祝福大家,重返教會並委身於此,如樹栽於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所做的盡都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