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泉源之聲

【泉源之聲專欄】我們與「愛」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喜歡它頗震撼的劇名,雖然我覺得它最終是在探討「愛」,但如果劇名改成「我們與愛的距離」或許就產生不了這麼大的共鳴,以「惡」來突顯「愛」,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離「惡」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遠。   兩個都是好人的朋友,有沒有可能變成仇人呢?很有可能。但離「惡」愈遠,愛就會更多嗎?我也不這麼認為,最難的不是答案,而是理解。   最近教會的泉源甘露,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常被批評、回頭的故事大大被宣揚,父親一定比我們更了解小兒子,無條件地接受小兒子回家並興奮地像在辦喜事、宰牛犢,作樂跳舞。這也讓我想起馬太福音18章12-17節耶穌為了迷路的羊,撇下了九十九隻羊,我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若是找回,祂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   「惡」劇裡有一句話:「我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到底要我們學習怎樣的功課?」與人有嫌隙時,我們最想要扮演的就是父親的角色:無條件包容、接納,但這時是不是已把別人框在「惡」的圈圈裡呢?是不是兩造都在等對方回頭呢?我相信父親在兒子離家時並非只有在家等待,什麼行動都沒有,而是隨時掌握兒子的近況,危急時即時出手幫助。耶穌在尋找迷失的羊時,是否也是這樣呢?耶穌找羊有困難嗎?不知道羊在哪裡嗎?怎麼可能!困難在「找回人的心」,因此在馬太福音18:15-17隨即又教導我們挽回弟兄的方法──互相理解,溝通。   彼此相愛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沒有「理解」就很難相愛,要「理解」,則要花時間相處與陪伴,有時我們對別人的態度,不經意地就已經把標籤貼在別人的身上了,是不是像劇裡的媒體,間接成為絆倒他人的人呢?有誰願意扮演「笨蛋律師」的角色,放著可以賺錢的案子不接,專接「法扶」的案子,不但沒有好處,還要承受眾人的謾罵。我覺得他的角色,最接近教會的牧者傳道,不隨波逐流的貼人標籤,為求真理,忍耐到底,求主保守我們的心,有智慧與愛,不放棄上帝託付我們的羊。在信仰裡我倒喜歡把劇名改為「我們與認罪的距離」神不喜歡我們犯罪,但當我認罪悔改後,與神的關係就會更親近,愛人的能力也會由心湧出,更健康、更喜樂。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作者/葉峰志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動詞,但卻是疼痛的美麗代名詞

前陣子聽到一個姊妹說,晚上回到家都要幫孩子按摩,因為孩子最近在長大,骨頭總會酸酸痛痛的。是啊,我小時候也經歷過這一段,越晚的時候骨頭越痛,有時候痛到都想說:「我不想長大了!」   基督徒的生命其實也有成長痛,或說,應該要有成長痛,「痛」反而是我們長大的記號。當保羅對以弗所教會說:「 所以不要再說謊,大家都要彼此說真話...不要因生氣而犯罪...從前偷竊的要改過自新...污言穢語一句都不可出口,要隨時隨地說造就人的好話...不要讓上帝的聖靈擔憂...要從你們當中除掉一切的苦毒、惱恨、怒氣、爭吵、毀謗和邪惡。總要以恩慈、憐憫的心彼此相待,要互相饒恕...。」弗4:25-32(聖經當代譯本) 這些看似是基督徒應該有的成熟生命,但我們得承認,邁向成熟、長大是需要時間和疼痛的。   對於神所創造的身體來說,在一切正常生活下,身體自己就會長大,它不會因為我說不想長大,它就真的不長了;相反的,身體還可能因為太正常的生活而長得很好。但是對於神所創造的生命呢?在一切正常聚會下,生命也會自己長大,但當我說「我不要」的時候,很奇怪的,生命就會真的停止了。因為神給了我們一很特別的禮物-自由。神不強迫我們一定要成熟、一定要屬靈、一定要聖潔,相反的,神常常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我們願意面對、接受,生命長大必定會經歷的疼痛。   那位姊妹的黑眼圈說明了她是如何在每天的夜裡,幫孩子按摩、熱敷,我們的主難道不會也陪著我們嗎?「況且,我們軟弱的時候,有聖靈幫助我們。我們本來不知道怎樣禱告,但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祈禱。」羅8:26(聖經當代譯本) 當我們因為生命成長而看到更多自己的軟弱、罪惡,主都知道,祂就在我們流淚禱告、痛哭失聲的時候,安靜的陪伴著、溫柔的安慰著。祂不催促著要我們長大,但祂期待我們天天長大;祂不數落我們緩慢的成長曲線,但祂鼓勵、肯定我們每一次勇敢面對生命。   「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動詞,但卻是疼痛的美麗代名詞。讓我們一同經歷在基督裡長大的生命,一同走過帶著美麗記號的成長痛吧!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周維音傳道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母親的心

  媽媽的「真心話大冒險」—母親的心   記得當年步入婚姻時,父親祝福我:「父母的人生不盡完美,很多路走得並不好,不過希望你未來可以走出一條比我們更好,更幸福的路!」一方面感謝父親真誠的祝福,一方面也成為我對生命發出的疑問,看到父親用大部分的人生,全心投入事業,多年來養家活口,事業有成,累積財富,雖無暇顧及家人關係,也讓全家人沒有經濟壓力;而母親在家照顧孩子,三餐接送,操煩家務,像轉不停的陀螺,從早忙到晚,他們是別人眼中的標準家庭、成功人士,但父母竟都表示他們所走的路不是我能追隨的,那在接下來婚姻及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該如何走得比他們更好、更幸福呢?生命果真有一條真理的道路可追尋嗎?可以不用嘗試錯誤就能找著的嗎?   意外走進救恩的門   感謝主在人發出疑問時,親自將人尋回,因著研究所的室友傳福音,用單純的心去相信這位神,就得著上帝預備的一切福氣,祂很愛我為我捨己,對我的生命有奇妙的計畫,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創造我的神,祂能夠也願意赦免我一切過錯,好叫我能重新開始,所以唯有祂能為我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是連我自己也做不到的。 當我知道這個事實的同時,也確定了前方的路,學習照著主的教導去行,而不再選擇這世界「忙盲茫」的成功模式,這條真理的路,是神用祂真實的話語,用祂的寶血鋪出來的活路,從人相信的那一刻起便得著拯救,直走到永生的道路. 不用嘗試錯誤,不用尋尋覓覓,「因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堤後3:16),及早認定神和祂的真理,幸福地成為神寶貴的兒女,在婚姻、家庭、人際各方面蒙福,並且在初為人母時,就確定用信仰為孩子指引前方的道路。   知道和做到的遙遠距離   可惜拿到聖經這本武功祕笈,並不會自動化身為武功高強的媽媽,或保證教養出敬虔的後裔,用聖經當作「說教」、「要求行為」教材的結果,自己竟成了家中的教官,孩子的抱怨和反彈有增無減,自己做得越努力就越沮喪;大概是上帝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在靈修中,上帝讓我看到,一直用祂的話去罵人(孩子們),原來已經大大地得罪上帝了,祂對於我這樣對待祂所交託的產業(孩子們),感到非常憤怒,上帝沒有要我這樣教孩子,殊不知聖經中的一切話都是上帝對「我」說的,這些話用來對付自己了嗎?我的生命有沒有真的給神管理?我的態度謙卑溫和嗎?我言語緩慢,做事殷勤嗎?我有學習敬畏神嗎? 上帝的當頭棒喝,讓我看見絆倒孩子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身為母親的我其實一直在得罪神,也難怪孩子的叛逆正像這世界的樣子,感謝神的憐憫,不按我的罪過待我,給我機會悔改,讓我回到主施恩的寶座前,讓我發現一位母親把握機會要給孩子的,不是成功之道,不是快樂之道,而是關乎救恩的生命之道,母親最尊貴的身分,就是主耶穌的全職傳道人。   對付自己   我憑甚麼又如何能成為孩子的全職傳道人,指引一條人生更好、更幸福、更篤定的路呢?若我告訴孩子生命之道不能少的是認識神,那麼自己有竭力認識神並活在祂的旨意中嗎?既然說「耶穌是主」,就不再自己作主了,讓孩子在每件事上看到的不是有權威的媽媽,而是有神的權威在媽媽的身上,和孩子的對話從許多的要求和威嚇,轉為生命的分享,分享神在媽媽身上的破碎和管理,分享道路,分享爭戰,甚願父母的神也成為孩子的神,立志在孩子面前沒有秘密,也無需隱藏,若孩子能感受到「喜愛聖潔」和「分別為聖」的榮耀,那麼有人栽種、有人澆灌,神必親自使孩子成長,孩子遇見神的日子指日可待了,但願孩子將自己交給神來管理,神必使用孩子一生做更大的事,成就更大的祝福,而見孩子活在真理中,就是做母親最大的喜樂了! 在唐崇榮牧師17歲時,他的媽媽對他說:「我現在對你放心,我看得出你是敬畏上帝的人,所以我把你放到世界各地我都不怕,因為我知道你會為了上帝約束自己,知道何事當做當不做!」,唐牧師說那年他開始做傳道人,為了上帝約束自己,領受神給他的自由,好好做人,敬畏上帝,謹慎自己的行為,人格建立了,就成為眾人的幫助,使萬人因這樣的人得福!   不可缺的信仰教育,共勉之   •一生的好處不在神以外,在神以外的都不是好處。 •既說耶穌是主,凡事上就不再自己作主了。 •行在光明中,做一個不絆倒孩子的母親,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   孩子幼稚園張貼了一張母親節海報,我好奇地問孩子,媽媽像誰呢?得到了令人非常欣慰的答案!(巧虎媽) 艾莎:感覺像有魔法,可以處理生活大小事,又很漂亮 花媽:很節儉,很會廢物利用,喜歡逛特賣會 丸子媽:家庭主婦,愛儲存雜物,常為小丸子的事煩惱 巧虎媽:溫柔,很會講故事,當小孩做錯事時會溫柔提醒, 且再給孩子機會。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作者  黃俐瑀姊妹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對於失婚的族群,教會會鼓勵他們再婚嗎?

這個問題,似乎碰到經文上難解的問題,「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19:9),另外在別處經文「若是離開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離棄妻子。」(林前7:11),好像都在說明離婚不可再婚,如果要再婚就與前夫前妻和好是最好的。   但在教牧上,保羅也提到:「與其慾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林前7:9);「至於年輕的寡婦就可以辭她,因為她們的情慾發動,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提前5:11)在這裡可以看到保羅因著羊群的狀況與需要,是體恤與鼓勵進入婚姻的,雖然經文是針對未婚者與寡婦,但對失婚者的需要,個人認為是適用的。   主耶穌說:「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失婚的理由很多,但結果都是讓我們失去原本神在婚姻當中的祝福,是不符合神的心意,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更豐盛」,如果自己預備好了,有合適的對象(敬畏神、生命個性成熟),其實按著羊群的需要,神是願意我們領受祝福的,但前提是:不要重蹈前次婚姻的錯誤,面對自己生命的軟弱,願被神修剪、破碎重建,經歷醫治與饒恕赦免,接受教牧婚前輔導,成為能為對方帶來祝福,且能領受祝福的人。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  邱燕碧師母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在基督裡的自由—傳統與信仰

身為炎黃子孫,曾聽過有句話如此說「中華文化五千年」在還不是基督徒時聽過耶穌的故事,知道耶穌的降生是從西元一年開始計算,當時不知道聖經有新、舊約,很自然的將耶穌等同於基督教。基督教信仰二千多年,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沒有哪一個學派能比儒家和道家能夠更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了。   因此,這三家的鼻祖,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長久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巧合的是,這三位的出生年月前後不超過二十年。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他們是屬於同一時代的人。公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於楚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五年之後,公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於山東曲阜。   三位聖者出生於同一時代,但為何基督教會堅稱真神只有一位呢?在一些場合曾看到耶穌的圖像很洋味,也正因為如此,我對於基督教信仰一直抱持著,這是外國人的神與我肯定毫無關係!   打從有記憶以來拜過傳統信仰的各種神明,還有家裡祖先、月亮(嫦娥)及大自然中的樹木、石頭都曾祭拜過,每到某個神的誕辰長輩們會忙進忙出張羅祭拜之物,小時候家裡是做生意的,也不知道是誰下的規定每個月就必須拜門口二次,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改成拜一次也可以。在傳統信仰思想中,沒拜怕會遭來厄運,導致有一種心情,寧願多拜不敢不拜,有拜有保庇,在祭拜這檔事上持續三十多年不間斷。當有機會來到教會認識基督教信仰,也真實經歷了耶穌,心裡唯一的感受是有著無限自由,也湧出說不上來的平安,至少我不需三天二頭的跑到各廟祭拜,或是掏腰包參加某個法會等等,開始讀聖經,參加小組以及教會門訓課程,慢慢的明白,我所信是唯一的真神,創世記1:1記載「起初,神創造天地」,而天父差派耶穌成為我們每一位的贖罪祭,免了所有的獻祭,拆毀了隔絕我們與天父當中的牆,成為我們生命得救重生得以進入永恆的寶貴救贖主,所以基督徒不需祭拜是因為耶穌已成了贖價,一次獻上就永遠獻上了,而我們只要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就可以免去一切祭拜的事。     現今還是有許多不認識基督教信仰的對於以下幾點仍然存著不了解而誤解:   •基督教不能拿香」-基督信仰不崇拜人手所刻的偶像。 •基督教不敬重祖先(不拜祖先)-基督信仰最敬重長輩及祖先,只是不拜人手所刻的牌位。 •基督教是外來教-基督信仰是全人類的信仰,聖經說「神愛世人」是所有的人(包含所有不信基督的人)。 •基督教不自由規定很多-其實基督信仰是最講求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不受任何事務給捆綁,禱告不具形式,聖經上也寫著「萬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每周需到教會是基督徒喜歡親近神敬拜神。 •基督教不重家人-基督信仰最看重愛,神就是愛的源頭,聖經上第一個祝福的就是家,在基督化的家庭裡可看到家人彼此的互動是親密的。 •基督教只為自己上天堂-基督信仰最常為國家、親人、朋友禱告,禱告的目的是希望神祝福這些被禱告的對象,期待看到神在基督徒所發出的禱告看見神的作為更幫助我們看見所信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 蔡姈燕傳道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泉源之聲專欄】苦難的世界與復活的基督

在復活節的前夕,一位牧區的長輩病逝,家屬雖然已經有所預備,但面對至親的死亡還是難免悲痛,作為一個傳道人,陪伴弟兄姊妹在生老病死的循環中,經歷「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這是真實的人生,而怎樣幫助憂傷痛苦中的弟兄姊妹,堅固他們的信心呢?十八世紀一位著名的佈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有一次他被邀請去主持一個葬禮,他就想,耶穌怎樣安慰遭喪的家庭,要學習耶穌,他發現耶穌在世時,參加了三個葬禮,但結果是,這三個葬禮的死人全都復活了。其中一個復活的是拉撒路(馬大、馬利亞的弟弟),他死了四天,耶穌叫他復活。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耶穌說明祂就是復活的主。   談到「復活」,一定要先有「死亡」,死亡是令人懼怕的,但復活卻令人期待,耶穌並不是聖經中第一個「死裡復活」的,耶穌曾經讓三個人從死裡復活,分別是:管會堂睚魯的女兒、拿因城寡婦的兒子,以及拉撒路,但這三位曾經從死裡復活的人,現在也早已死去二千年了,我們並沒有稱這三個人為救主,基督的復活,和他們的復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基督是全然聖潔的   基督的聖潔是無人能及的,也只有基督的犧牲,能夠滿足神的公義,使有罪的人被潔淨,過犯得以赦免,祂的寶血大有功效,基督的死裡復活,代表「死亡不能拘禁祂」,撒旦的權勢被粉碎,基督已經得勝,而其他人的復活,是透過基督的權柄,而非自身的功勞。   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基督是「道路」,若不藉著基督,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基督是完全的神,為了救贖,降世為人,用百分之百的「人性」活在地上,因此耶穌常自稱「人子」,祂用人的軀體被釘在十字架上,唯獨基督,是我們的救主,天上地下,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有人說,我知道耶穌復活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歷史,我知道這是偉大的救贖工作,但我的生活一團糟:負債、失婚、中年失業……生活是一連串的重擔和壓力,基督的復活,與我有何關係?確實,基督的復活,沒有帶走世界的苦難,但我們得到的卻是教會,若你觀察那些委身教會的信徒,會發現他們的生命散發光彩,人生並非沒有苦難,但是基督所賜的真平安,讓他們擁有不能被奪去的喜樂,教會使我們找到永恆的居所,復活的基督,將權柄賜給教會,讓教會成為黑暗世界的光。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有一段著名的開場白:「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不管哪個時代的人,總是對他的世代存著反思,「受苦」彷彿是人世間的共通語言,超越時空和文化,每個時代有不一樣的黑暗,但是上帝在這些黑暗中,選擇與人同在,那些仰望祂的人,總是能夠得著安慰。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節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基督徒有指望,這指望就是復活,勝過死亡的主,還有什麼不能勝過?   (文章授權/泉源之聲-台南聖教會)  作者/李慧貞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