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氣象局低溫特報顯示,寒流將使明(30)日下午起至1月1日,平地可能持續10度以下氣溫,或出現6度以下氣溫;氣象專家則預測,30日氣溫將於24小時內降15度。心血管醫師及小兒科醫師皆表示,近期門診增加,提醒民眾留意幾件事,保護自己和家人。
曾擔任北醫牙科校友會總會長、台灣口腔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的王成志醫師,隨著妻子上教會多年,但他都當作「家庭活動」,從沒想過要好好認識這個信仰。今(2020)年一月,他經歷一場大災難,讓他不得不承認「真的有神」!
每天起床都覺得睡不飽,甚至精神不濟受頭痛之苦?若已一段時間有這情形,小心可能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此病症的人短期可能只是精神不濟,但久而久之,會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重大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症、心律不整、鬱血性心衰竭、及腦中風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患、以及增加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發生率,不可不慎!
就讀台大醫學博士的江啟峰,原本可以在研究室內吹著冷氣做實驗,然而他卻選擇了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開創全台第一家魚菜共生農場,所有一切都從零開始摸索,甚至一度因經營壓力而陷入憂鬱情緒,此時他的腦海浮現了禱告的畫面……
你有多久沒有陪伴孩子讀書了?或者您只是讓書本陪伴孩子而已?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自106年11月創立「小星星閱讀家族」至今快三年,參與人次已突破一千人,透過宣導「對話式共讀」模式,讓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持續啟發孩子正向的發展。
根據日前食藥署所提供數據表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指出全台有1/10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而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超過420萬人在服用安眠藥,一年吞下9.2億顆安眠藥。如何睡得好?成為現代人的新課題。
新冠病毒(COVID-19)截止於8月10日上午9點(台灣時間)已造成全球超過二千萬人受感染,733607死亡,已有12,892,475人康復(Worldometer統計資料)。
網路發達、資訊爆炸,同時隱藏著似是而非的兒童照養觀念,甚至有些傳統照顧方法未必正確。為減少家長「用錯力」,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鄭弋醫師勤做衛教,也拍攝東基自製的「隨便google,不如一書在手——Dr.鄭弋為你解密兒童健康手冊」影片,用盡全力呼籲新手爸媽做好「基本功」,正確的照顧和教養觀念,才能減少小孩到醫院看病的機會。
大學畢業前,Frlicia Tan在龐大的金錢利益和成為醫師的理想中,選擇了後者;後來創立醫院,並長期赴海外醫療,因此遇見了達賴喇嘛,進而長期為僧侶提供醫療幫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血友病中心主任張家堯醫師,10多年前與職場基督徒一起成立了北醫職場團契及職場禱告祭壇,經歷神豐富的恩典。神帶領了多方的連結,他們不僅開展醫院與醫學生的福音事工,在職場上也得到神豐盛的祝福,為主做榮耀的見證。
人人都有一死,死後有上帝的審判。投胎,不是贖罪。我寧願活著時,為悔改而哭;死後,沒眼淚。現在只有接受耶穌的救贖,罪才得洗清...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便是檢測技術和藥物、疫苗的研發,各國團隊都在與時間賽跑;而身為「台灣國家隊」的一員、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主任,在亮眼成績的背後,肩負來自各界的重任,壓力大到曾數度流淚。但因著信仰的力量,支持她繼續帶領團隊,向著標竿直跑!
既然上帝規定猶太嬰孩要受割禮,為什麼一定要在出生後的第八天進行呢?台灣兒童血液學與血液凝固學專家張家堯醫師提出現代醫學的根據。
「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民數記16:48) 學生問:「老師,瘟疫時,禱告有用嗎?」 容我與你分享兩個故事,也許與你的問題有關。 1977年,桃園地區舉行一場「聯合佈道會」。埔心聚會處的薛子富長老,推薦我去擔任領會與領唱。那時,我還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 我不知道
「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民數記16:48) 學生問:「老師,瘟疫時,禱告有用嗎?」 容我與你分享兩個故事,也許與你的問題有關。 1977年,桃園地區舉行一場「聯合佈道會」。埔心聚會處的薛子富長老,推薦我去擔任領會與領唱。那時,我還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要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人,去做這事?我一聽嚇壞了,但仍然順服。 我很緊張,那一晚禁食禱告。我也請學生為我禱告,他們來教會,為他們的輔導禁食禱告。那是我開始經歷「代禱」,有功效。 那是場超過千人的佈道會,我壯膽上台,背後是許多學生的代禱。我領詩,低頭禱告後,抬頭一看,台前已經站著一些要決志信主的人。旁邊有人請他們趕快回去坐,佈道會的講員,還未講。 那一晚,我第一次經歷上帝藉由幾個小弟兄與小姊妹的代禱做事,讓人信主,歸向主。 我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課:第一,上帝恩待卑微的事奉者。第二,上帝藉卑微的人作工。第三,上帝聽祂兒女的禱告,即使這些代禱者都是高中生。第四,認為自己會講,不需要別人代禱就上台的服事者,是最笨的聰明人。 我相信,信仰不是簡化問題的方式,而是主耶穌使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去探討問題的力量。 沒有力量,就無法委身。我也相信聖靈的能力,不是簡化問題的能力,如果是這樣,聖經不會是一大本,而是幾個口訣就可以。聖靈的能力,是使我們面對更深的問題,靠主去解決的能力。 後來,我長期受科學的教育,深知科學的思維,是在自然界找原因;科學的邏輯是在已有的理論上,步步向前;科學的實驗,是細細的觀察。 但我有感情的憂傷,有生離死別的經歷,有知道自己永遠不會知道答案的事情,有在茫然無所知的曠野獨行的日子,有遇到完全不知如何解開纏繞的窘境,有上帝若不拉拔,我會掉下無底憂傷的界線。是主耶穌的保守,與弟兄姊妹的代禱,介於我沈淪與得勝之間,拉我到得勝的那邊。 再讓我與你分享一件事,有個愛丁堡大學醫學系的學生,看到歐洲最傑出的外科醫生李斯特 (Joseph Lister, 1827-1912)在手術時,病人忽然死了,李斯特當場愣住。護理主任進來,叫李斯特立刻出去,讓她消毒病房,與善後。這個學生寫道:「李斯特獨坐在病房外三個小時,深夜才離去。」 「教授,如果你竭盡所能,手術失敗,病人死了,你如何再回手術?邊?」學生事後對李斯特問。李斯特當時是在課堂,他回答說:「我需要上帝作我的幫助。」他如此坦白的回答,給日後一流的醫生,有精密思維,冷靜的判斷,還有人性的洞曉,知道自己的軟弱與需要上帝。醫生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是需要上帝。 李斯特在1912年安息,他末了說:「當我面對明天,我相信耶穌,不是沒有盼望的人。即使有死亡,牠的陰影不會拖太久,因為有主的寶座。」 瘟疫時,禱告有用嗎?同學,禱告不是有沒有「用」,禱告是將事放在主耶穌的手中。祂掌權,祂有慈愛與恩典,最知道如何行。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好興奮! 那時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唸了這麼多書,終於可以進入大學一顯身手!一轉眼,四年匆匆過去,畢業之前我卻慌張無比,因為發現自己知之甚少,好像什麼都不懂竟然就要畢業了! 知道得越多,卻發現未知的更多;知道得越多,才明白知道得很少。似乎,這也是最近全世界都在練習的功課。 一個多月前,醫學先進國家滿有自信地隔岸觀火在亞洲氾濫的疫情,卻不知道自然力量不分國界開始越洋流竄;之前被譏為佛系防疫的英國,如今在歐洲的表現卻出奇地好;曾被預測失控慘況將僅次於中國的臺灣,如今的守護則跌破各國眼鏡。我們到底知道什麼?而不知道的又有多少? 正如,沒有人可以回答疫情何時減緩,更也無人知道臺灣是否能繼續撐下去。 在發現自己所知甚少的時候,怎麼辦呢?多讀書當然很重要,但我指的是在面對那種第一次的前所未見與眾所不知。 恐慌擔心是很自然的反應,就像當年大學畢業時,前途茫茫充滿不確定的我; 謹慎保守也是個聰明的作法,既然未知甚多,那就先緩步前行避免冒進;而最近流行的「超前佈署」也很有智慧,按著已知做出合理推測,然後進行準備及防範,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然而,各種戒慎恐懼與小心翼翼,或許可以使人問心無愧,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心懷盼望。 盼望不是樂觀,樂觀是相信壞事一定會過去或者明天會更好,但盼望則是在不見曙光的陰鬱中,仍有不會被現實苦難所消滅的力量。西方有一位強國領袖,曾說到了復活節(4/12)就可以經濟復甦開心復工,如今證明那只是不切實際的樂觀;人們若是帶著盼望,意味著即使在復活節死氣沈沈,卻仍有喜樂迎向明天,因為復活的基督,是生與死的主宰。 新的一週,願你在重重的未知與不樂觀的疫情中,體會「盼望」是一種靈魂的品格,驅使我們望見與倚靠創造生命的主。 花輪牧師 敬上 (文章授權/花輪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