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不配

【陳思國專欄】孩子,你完全的「不配得」,但你完全的「值得」

「沒有一個人」配得神的恩典,然而卻是「每一個人」都值得神的恩典。   什麼意思呢?   沒有一個人配得恩典,是因為我們都是軟弱、犯罪、虧缺了神榮耀的人。   我們全然的相信自己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行為或與別人的罪的比較來除去自身的罪惡,只能完全仰賴耶穌的主動救贖。(羅3:23-24)   我們不配,完全不配。   任何你覺得「自己配得」的想法,都只會徒增你的驕傲,餵養你的悖逆,並不斷的在這個點上,攔阻你跟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然而,每一個人卻都值得神的恩典,因為我們都是藉著祂的形象造的。(創1:27)   我們本有神的榮美,有神所賜的性情在我們心中!有良善、恩慈、憐憫、慷慨... 更重要的是,神創造了我們,原是要我們活在祂的榮耀裡。這是在創造世界以前的美好計畫!(弗1:4-9)   耶穌早在創世以前,就為我們預備好了,直到2000年前才為我們顯明出來,成為信祂名之人的救贖。(彼前1:20)   我們是為著與榮耀相配而被造的。   你的存在本是為著承受神自己而存在。   因此,我常常這樣說:「我們都要學會體悟自己的不配,同時肯定自己的值得。」   也就是說:「越是發現自己在主裡的不配,才能夠越多活出自己在主裡的價值。」   所以,天父的孩子們...唯有我們了解自己是完全的不配,我們才可能謙卑下來,到一個地步:   我們不只是瞥見,更是走進神在創世以前為我們所預備的榮耀與豐盛!   是的,我們完全的不配,但我們完全的值得! (文章授權/陳思國-被翻轉的男孩阿國)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 凱勒專欄】基督教與眾多文化的比較

基督教與眾多文化的比較   這和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不同,基督徒相信苦難常常是不公義、不成比例的,生活就是不公平,好好生活的人日子常常過得不好。謝勒寫道,基督教成功地公平對待了在苦難裡的所有沉重與悲慘,因為它承認有不公,不像因果報應的教義,後者堅持所有人的苦難都是罪有應得。《約伯記》無疑是第一個清楚說明基督教觀點的一卷書。上帝在這卷書中譴責了約伯的朋友,因為他們堅持約伯的痛苦和苦難,一定是他自己在生活中的道德缺陷所造成的。   這一點我們在耶穌身上看得最清楚。要說有人可以基於品性就配得好生活,那麼必定就是耶穌,但是祂卻沒有得到。如謝勒所寫的,整個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就是「那位模範的無辜之人,為了別人的罪債而甘願承受了苦難…苦難…透過那位受苦者的神聖品質,獲得了一種奇妙、新生的高貴。」在十字架的光芒下,苦難成了「煉淨,而非懲罰。」   與二元對立觀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同於道德主義),基督教並不把苦難視為償還罪債的方法,靠著忍受痛苦的程度來衡量。基督教並未這樣教導:「苦修、自願的自虐……會讓人更屬靈,離上帝更近……『苦難的本身使人更靠近上帝』的這種說法,更像是希臘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解釋,而非基督教。」   此外,二元對立論把世人分成好人和壞人,苦難則是美德的勳章,是道德高尚的標記,讓你有理由把苦待你的群體妖魔化。與此鮮明對比的卻是,基督徒相信,如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名言所寫的:「區分善惡的界線,卻縱橫交錯在每個人的心上。」   不。基督徒對苦難的理解是受到恩典觀念的主導,我們在基督裡得到了赦免和愛,並被接納進上帝的家中,而這些好處原是我們不配得的。這個事實把我們從試探中釋放了,不再因受苦而驕傲。但也正因為現在就能享受到這些無可估算的好處,所以苦難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謝勒寫道:「在殉道士身上釋放出奇妙力量的,不是在肝腸寸斷的劇痛中看見絢爛快樂的死後生活,而是經歷到身處上帝恩典狀態中的喜樂。」   的確,苦難不僅因為這些喜樂而變得可以忍受,甚至還可以在悲傷中強化這些喜樂。「基督教關於苦難的教義所要求的,不只是耐心地忍受苦難……生活的痛苦和苦難讓我們把屬靈的眼睛定睛在……基督救贖的核心和屬靈的益處上。」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