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真愛家庭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療癒釋懷登新境

我的原生家庭   由於母親是父親的外遇對象,記憶中,八歲之前我從未見過父親。後來父親在原配的默許下,才安頓了我們一家人,但他很少回我們這個家。偶爾回來,有時是醉酒,有時是和母親爭吵,我幾乎沒有與爸爸親近互動的經驗。 父親的疏遠,母親的焦躁與缺乏安全感,加上旁人的閒言閒語,使我內心非常受傷、憤怒,埋怨自己為何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小小年紀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常在逃學中混日子。高一時,還曾在叛逆心理下想去混幫派,幸好未獲「錄取」。 後來,哥哥信耶穌後生命大為改變,邀我到教會聚會。在教會中,我體會了未曾享受過的愛與關懷,封閉的心逐漸開啟。高二上學期生了一場大病,進一步促使我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隔年復活節受洗成為基督徒。在上帝愛的醫治與牧長的教導、輔導之下,我的生命逐漸翻轉,從內向退縮變為喜歡接觸人、為別人服務。這些生命蛻變的蒙恩經歷,正印證了聖經所描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父親失職,貽害久遠   父母之間的關係、與子女的互動等,對下一代影響很大。若未曾妥善處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即使已過中年、甚至進入老年,仍深受其害。當原生家庭功能失調時,父親帶給子女的傷害與影響往往更為深遠。   1.性別認同 父母是孩子性別認同的第一個對象。父母的角色和互動對孩子有著長遠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階段最為關鍵。尤其是父親不常與兒女相處,或是經常「缺席」,甚或淪為「無父」狀態,那麼兒女在成長過程中便可能因缺少模仿、學習、觀察的男性榜樣,在性別角色及認同上產生混淆。 2.擇偶與婚姻 父母輕忽婚姻常影響孩子對婚姻的觀感。我自己便由於父母常起衝突,一度非常討厭婚姻,有一些人則日後選擇對象時也輕忽隨便。在父親常對母親拳腳相向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儘管痛恨父親的行為,立誓將來絕不對另一半施加暴力,然而婚後卻很可能由於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和配偶之間的衝突,而複製父親的暴力行為。事後縱然懊悔,若未經適當輔導,往往一犯再犯。 3.職場關係 若父親非常威權,孩子從小在害怕、壓抑中成長,進入職場後,很可能將父親的形象投射到主管身上,產生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非常畏懼主管;另一種則是不願服從,動輒和主管對抗。這兩種情況都會嚴重影響個人在職場的表現與發展機會。 4.叛逆行為 青少年加入幫派,有很高比例是由於父親負面的影響,使孩子向外尋找接納、認同、保護,視幫派首領如「代父」(替代的父親),為了得到他們的關愛與肯定,不惜言聽計從,鋌而走險。有些人的叛逆行為,是到了中年、甚至退休之後才爆發出來,對自己、對別人的殺傷力比起青少年時期更加巨大。 5.信仰認同 上帝是基督徒最不離不棄的「天父」。人雖是按照上帝(天父)的形象被造,許多人卻是依據和父親的關係來認識天父的。破碎的父子、父女關係,很可能使子女日後難以體會何謂天父的慈愛而拒絕衪。   原生家庭陰霾的纏擾   以下幾項因素,導致許多人受困於原生家庭的陰霾中,難以解開心結-   1.記憶的牽絆 人是有記憶的,往日的傷害難免浮現心頭而帶來困擾。「事情都過去了,忘了吧!」這樣的勸告對當事人並沒有幫助。有些人以為自己早已遺忘往事,事實上只是以意志力壓抑記憶,在某些情境下,傷痛的往事仍會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湧出,使自己和最親近的家人仍飽受困擾。 2.未長大的孩子 一位八十幾歲的女士,在輔導過程中不斷控訴父親,數度痛哭失聲。原來她在母腹時,父親由於已有許多女兒,一直希望得個男孩,不料事與願違,父親非常失望,對她視若無睹。為了博得父親的肯定,她努力求學,成為醫師,在專業領域頗受推崇,但始終未能獲得父親的肯定和關愛。父親在她六十歲時去世,她從此陷入更嚴重的憂鬱中,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場空,不管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親的肯定,如今父親去世,再也沒有機會做任何努力了。雖然她當時已年逾八旬,在陳述父親對她的冷漠與拒絕時,我看到眼前坐著一位尚未長大又受傷未癒的小女孩。 3.穿著「舊我」 二戰時,某個集中營裡,戰俘們常年穿著同一套破爛髒汙的舊衣服,人人渴望換上乾淨的衣裳。一天早晨,集中營指揮官宣佈了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早點名之後每人都可換一套衣服,戰俘們歡聲雷動;指揮官接著公佈壞消息:大家只能互換臭舊衣服。這樣的羞辱使戰俘們氣憤到幾乎引起暴動。 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便如同生命的舊衣。聖經說:「要脫下一向使你們生活在腐敗中的『舊我』??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需穿上『新我』??」若未脫去「舊我」(原生家庭所形塑,傷痕累累的自我),或只是換上另一套別人的臭舊衣服(從別人得到不正確的觀念,或不當的協助),或是仍穿著自己臭舊的衣服,就算外面披上華麗的衣服(表面上好像有改變,其實只是隱藏和偽裝內在的「舊我」),生命仍被困在殘破的往事中。 4.未處理的傷害 這是最根本,但也常被忽略的問題。身體的傷口若未經適當處置,可能惡化,甚至致命。同樣的道理,心理的創傷若未經醫治,放任不理,傷口將持續惡化,殘害當事人和最親近的家人。 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強調正面思考,注目於生命中的美好時刻。立意雖好,仍無法徹底醫治心靈傷害,因為改變生命絕非僅止於正向的肯定、安慰。如果沒有適當的療傷,生命沒有康復、成長,那麼,在某些情境下,被遮蓋、隱藏的傷害仍將如潮水湧上心頭,繼續帶來傷害。 要解開與父母之間的心結,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當事人必須先真正走出受傷的經歷,生命經過療傷、蛻變、成長、成熟,脫去舊我,穿上新我,當往事浮現心頭時,不再受到困擾。經過這些歷程之後,正向心理學的輔導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果效。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   一個人如果不斷重述往日的痛苦,就如同一張故障的唱片,卡在唱機上辛苦地迴轉,重複播放著令人難以忍受的哀調噪音。要解開與父母之間的心結、走出原生家庭陰霾,必須透過以下五個步驟。當然,很多時候需要受過訓練的輔導者或導友的協助與陪伴,方能走完這不容易的過程。   1.體諒與了解 走出原生家庭陰霾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成人子女應從體諒與了解的角度,理解加害者當時所處的困境。從體諒的角度來看,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缺少為人父母的好榜樣,甚至也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傷害而未癒,以致為人父母後由「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繼續傷害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2.存感恩的心 人們在談論原生家庭傷害時,往往專注於「受傷」,以至於泯滅了親子間難以否定的親情之愛,我們雖不認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也主張「天下無完全不是的父母」,連最壞的父母也必有一點親子之愛。若能用心追溯親子間「愛」的回憶,哪怕只是一絲絲溫暖回憶,也能使成人兒女轉而對父母存著一些感恩,或者至少感謝的心。正如聖經所呼籲,不只父(母)親的心要轉向兒女,兒女的心也當轉向父(母)親。 3.反省自己的態度 當受困於原生家庭傷害的成人兒女,能夠放下怨懟的情緒,感謝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時,便可反省自己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時,曾經反應不當而傷害父母,或是以父母的失職為藉口而成為叛逆又不尊重、不孝的「浪子」、「浪女」。然而,「浪子/浪女回頭金不換」,不是嗎? 4.饒恕與釋懷 人之所以能真正走出親子心結的困境,是因願饒恕加害者而獲得自我釋放、自我提昇。若一直將自己困鎖在怨恨中,不僅自己受苦,也會讓家人生活在陰霾中。 許多當事人的父母已年邁或過世,早就無法繼續傷害他們,但他們困在記憶的牢籠中,怪罪父母,持續傷害自己與下一代,這是一種自貶與自殘。好像一個人憤憤不平地控訴自己被父母關在傷痛往事的牢籠,殊不知打開牢門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對於這些仍在經歷原生家庭傷害的成年子女,當他們願意體諒父母、感謝父母的親情、承擔自己的缺失,並意欲饒恕父母時,常可藉助主耶穌受難時的禱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來獲得動力、尋見機會,與父母重建關係。即便父母已逝,亦可使自己不再老是灌飲怨恨的苦水。 5.從「父己」到「父人」 要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得醫治,最後有個很重要的過程:「父己」,亦即「父我自己」,成為自己的父親,關愛、珍惜、督促、肯定自己,幫助自己真正在心志上長大成熟,不再像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可憐小孩。 回首來時路,原本無助、受傷、厭世的我,之所以能轉化為「父己」的人,先是大哥和牧長們成為幫助我成長的「代父」,更引領我找到了「天父」,然後藉著從完美天父而來的愛和他們的榜樣來學習「父己」。 上帝的恩慈和師長們的關愛、指引,使我能夠走過又走出傷痛的往事,又特別能夠以同理心來體諒、關懷正在承受家庭傷害和困擾的人,並在上帝的帶領下,投入「父人」的家庭與心理輔導事工,盡力成為他人的好「代父」,陪伴進而幫助受傷的人療傷、成長、蛻變。每當看到別人的生命從憂傷、無助,轉為喜樂、滿有盼望,我心中的喜悅便無法言喻。   舊事已過,新人登場   雖然我成長在一個失調而且會讓子女受傷的原生家庭,然而因為認識天父,領受到衪愛的救贖,使我能重新去了解、體諒、饒恕和感念我的父母,而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這豈非「療癒釋懷登新境」的美好寫照! 我和妻子李懷恩自1972年結褵至今,攜手以愛為兒子打造健康蒙福的原生家庭。兒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盡力參與他的重要活動,一起從事他感興趣的事情,陪伴著他成長。如今兒子已為人夫、為人父,育有兩位正在小學就讀的可愛兒女。一家人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撥出時間「三代同樂」,共享親情之愛。 記憶無法抹滅,但我早已解開對父母的心結。上帝將我年少時難以承受的苦毒,化為對自己的祝福,並常以自己的成長歷練,作為能祝福別人的見證與教材。如今回想往事,沒有痛苦,只有感恩;沒有咒詛,只有祝福!   作者葉高芳博士,現任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擁有家庭協談博士及協談心理學博士,是華人推動專業家庭教育與輔導的先驅者,為知名家庭教育及輔導專家。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102期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葉高芳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當兒女覓職/離職時

認知:時勢大不相同   目前全球的工作環境和身為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相比,已大為不同。   二次大戰結束後,各行各業力圖振興,社會上求才若渴,只要肯努力,並不難找到制度完善的工作,在同一家公司或機構工作至退休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近年來由於健康狀況改善,許多人年逾六十仍未退休,加上全球的經濟發展已不復往日欣榮,現今的年輕人可說是一職難求。即使順利找到工作,也可能隨時因公司狀況改變而失去工作,一個職位待不滿三年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不太可能如父母輩般,穩穩當當地找到可端一輩子的「鐵飯碗」。   其次,物價房價不斷攀升,基層工作的薪水卻有限,比起父母初入職場時,甚至不升反降。2013年底發表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臺灣35年前當時一棟二層樓透天厝要價約臺幣28萬元。而35年後的今天同樣的房子售價已飆升至2,800萬。現今一般年輕人要養活自己已不容易,若要像父母輩般累積豐厚儲蓄或購屋置產,更是困難重重。   此外,這個世代對工作的價值觀與上一輩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年輕人看重的是如何透過工作實現人生的意義,不在意報酬微薄或職位不穩定。但父母往往會擔憂他們的工作前景、將來如何成家立業等實際問題,因價值觀不同而引發了親子衝突。   心態:陪伴引導而非強勢主導   有了以上幾點認知,父母在子女覓職時,應打從心底確信上帝在每個人一生當中,包括工作,均有奇妙的計畫。無論順境逆境,上帝對我們兒女的帶領必是最好的。雖然子女人生經驗有限,仍需要父母適時引導,但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學習完全放手,將主權交給上帝。   我真心相信,父母應採行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常為孩子祈禱。除了私下為孩子代禱,也要常常帶著子女一起禱告。當子女看見父母對上帝的信心,並親自體會過禱告帶來的祝福,往後不論在職場上或生活上有任何需要,都會主動請父母代禱。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父母要有智慧地引導他們。以我的兒子為例,大學畢業後經歷過找工作、轉換工作、一段時間沒有工作、重回校園修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重新投入職場等階段。在這些過程中,我一直為他禱告,但除非兒子主動詢問,否則我不會給予實際的建議。有時候明明已看見問題所在,我仍會勒住舌頭,不主動發表意見。因為我相信,只有當子女親自經歷、思考過他們面對的困境,願意向父母討教時,方聽得進父母的意見。   當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時,除了與孩子分享父母的看法,也可以透過其他人來引導孩子。例如我兒子曾想主修心理學,雖然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並不適合這個領域,但我沒有勸阻,而是陪他去做職業性向測驗,藉由專家客觀的分析,幫助他了解自己擅長的工作。   當然,也可請熟知孩子長才與短處的朋友與孩子談談。幾年前,當兒子正在尋覓工作方向時,我的一位昔日老闆曾主動邀請他外出用餐,給予一些建議。雖然我到現在仍不清楚他們談了些甚麼,但那次餐敘後,兒子便確定了他的生涯方向,一路走來,興味盎然,越做越起勁。   抉擇:尋職難題,智慧面對   問:如果得到一份不是很心儀的工作,是要先接受,再「騎驢找馬」,還是應該繼續等待? 答:在做決定之前,父母可幫助兒女了解,一旦進入某個行業,漸漸地,往來的朋友、相關渠道??等,都會與從事的工作相關,日後想轉換跑道,可能沒想像中容易。因此,如果沒有經濟上的壓力,我個人的建議是盡量慎選第一份工作。不過,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如果年輕人來找我商量,表示他一直無法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所以打算暫時從事不是那麼有興趣的行業,然後再繼續尋找合意的機會,我也不會反對。我擔心的是人都有惰性,一旦入錯行,往後發展的潛力可能會受限。   問:是否要離開家鄉,接受外地的工作機會? 答:作父母的,當然希望子女留在家鄉發展,一家人能夠常常見面,彼此關懷。但我認為,既然我們的一生都在上帝手中,不論住在甚麼地方,都是在祂的看顧中。如果孩子在外地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父母不妨放手祝福。當然這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父母年事已高,或是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子女照顧,全家人便要彼此體諒,一起禱告,在愛中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問:如果同時得到兩份工作,一份薪資較優,另一份雖然薪水較少,但較符合志趣,或是發展前景較佳,應該如何選擇? 答:我會鼓勵孩子選擇後者。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在起跑點選對方向,就能長遠地跑下去。    問:萬一孩子做了錯誤的決定怎麼辦?要繼續走下去,還是毅然回頭? 答:當孩子做出決定後,即使父母不認同,仍應完全尊重支持。這樣的支持包括允許孩子犯錯,如果孩子日後對當初的決定反悔,父母還是願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成為他們的後盾,讓孩子知道上帝的恩典夠用,人生道路隨時可以重新出發。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躁、嘮叨。父母若嘴上說要將一切交託給上帝,行出來卻是另一套,對孩子的信心將是很大的打擊。此外,不論父母說得多麼有道理,孩子因缺少人生歷練,往往聽不進去,只會加深兩代之間的隔閡。   問:父母試圖透過關係,幫孩子安插工作,是否合宜? 答:我認為適度的幫忙是可以的,但必須以孩子為主體。父母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該主導方向,甚至幫孩子做決定。子女是上帝交託給父母管理一段時間的產業,父母最主要的目標是幫助孩子長大後成熟地離開父母,完成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畫。因此,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便應開始訓練他們漸漸具備離開的能力。如果孩子長大了,父母還不斷透過關係為他們安排前途,替他們做決定,便代表父母沒有放手,仍在掌控兒女,這對兒女的自信心、獨立能力,以及婚姻、家庭等都將造成負面的影響。   失業:子女被辭退,父母要陪伴他們—   冷靜理解原因:若是因為公司經營發生變化而被遣散,父母應安慰子女放寬心接受大環境的變化,不需自責,讓子女知道父母理解、支持他們。但如果孩子每回換工作,均將原因歸咎於公司制度不佳、同事難以相處等等,成為一種模式,那麼很明顯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兒女身上。父母一定要平心靜氣,有智慧地幫助兒女成長,打破這種模式。   認真檢討改進:當然,除了被辭退後冷靜謙卑檢討,平日就養成常常自我檢討、自我突破的好習慣,更是在職場上站穩腳步的關鍵。以我兒子為例,他較為寡言,以往與人交談時,話常像含在嘴裡,聽不清楚。我便提醒他,在職場若要擔當起領袖的角色,一定要改善說話的音調、速度等等。兒子回應說,有一位教授也曾和他談過同樣的問題。經過用心練習,如今兒子的說話技巧已大為改進,在工作上游刃有餘,不致成為影響工作表現的絆腳石。   培養合作能力:這能幫助他們在職場上立穩腳步。記得當年我擔任主任工程師時,每逢遇到公司裁員,常有同事憂心忡忡地問他們是否職位不保,我總會回答,關鍵在於平日是否不計較、願意主動分擔其他部門的工作,與同事建立良好關係,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果獨善其身,只專注於分內的工作,在團隊中可有可無,便有較高的機會成為裁員名單上的一員。   積極樂觀再出發:此外,父母也可鼓勵被辭退的孩子透過平日建立的人脈尋找合適的工作,或是把握時間,重回校園進修。聖經上說:「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成千上萬的飛鳥,上帝尚且供應牠們的需要,何況是我們呢!所以孩子在職場上遭遇挫折時,父母一定要鼓勵他們不要怨懟、害怕,只要找出原因、誠實面對,將眼光放遠,永不放棄,一定能發揮潛力,走出一條路。   底線:堅韌的愛   綜觀周遭,越來越多已大學畢業多年的成年子女逃避就業,成為「宅男」、「宅女」,或「啃老族」,父母既頭痛又不捨,不知如何是好。   老鷹對待子女的方式非常令我感動。牠們用樹枝建築舒適的巢,撫育小鷹,但隨著孩子成長,老鷹會一根、一根地逐步將巢拆除,迫使小鷹離巢高飛。這正是父母應盡的職責。   當子女長期失業時,父母提供他們避風港,幫助他們無後顧之憂地重新出發,原是無可厚非,但為了避免孩子養成依賴性,失去鬥志,父母必須學習老鷹這種「堅韌的愛」。」   可行的做法包括:事前與兒女約好父母可幫忙的期限、子女應分擔家中部分開支,或是需承擔某些家務等等。若到了約定期限,兒女仍未找到工作或完成學業,父母固然可以酌情延長,但一定不可讓孩子過著不需負責任的安逸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歡迎他回家,但是他已經長大了,不能一直依賴父母生活。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女的愛,只有迫使孩子走出舒適的窩,他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聖經詩篇32篇裡,上帝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用我的眼睛在你身上引導你。」這段經文非常觸動我的心。我們作父母的,也要如此仔細觀察兒女的需要,愛他們,引導他們走當行的路。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陳信言口述/鄭瓊瑜整理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同心理財,婚姻蒙福

事實:錢財為離婚禍首   上帝對婚姻的設計是美好的、一貫的,也是 一致的。上帝在創造世界時,利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交給亞當。亞當就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3-24)   所謂夫妻一體,除了肉體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在愛中心靈的契合。既然上帝的心意要夫妻成為一體,何以我們卻見到這麼多怨偶及高離婚率?許多調查研究顯示,錢財問題為離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才是是溝通、外遇或性關係等。   2014年一份對1061位美國離婚成人所做的調查,51%表示離異主要是因為錢財。而2013年針對4500離婚夫妻進行的類似調查,結論亦相同。因此研究者總結,「為錢財問題激烈爭吵」是離婚前的「預警?燈」,值得夫妻特別留意!   殺手:夫妻對錢財處理各行其是   殺手1. 未能同心處理財務問題 許多夫妻因為在金錢處理上未能同心,對婚姻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有很多家庭避免討論錢財,以免傷了和氣。美國許多調查結果都發現在家中金錢是禁忌話題,金錢也是壓力最大的來源。   殺手2. 沒有一起做財務決定 根據富達投資 (Fidelity)2013年對808對夫妻退休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有45%的夫妻在日常財務上一起做決定;在預算編製方面,妻子雖比丈夫更加同意要兩人一同做財務決策(55%對48%),但卻較不可能落實執行(39%對44%)。   殺手3. 在理財決策上未能包容彼此的差異 上帝造男造女,奇妙地使異性相吸,目的是為了作伴及互補,如果都一樣,就不必結婚了。上帝造人,雖然女人出自男人,但很奇妙的,男女構造及特質卻大不相同,為的是學習互相體諒包容。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是互補關係,彼此成全 。   夫妻不能同心合意,主要的原因是夫妻對於性別和個性(例如內向外向)、成長背景、教育背景、職業性向,以及信仰和靈命各方面的差異缺乏認知與接納,以致溝通不良、爭執不斷。例如女人喜歡花不少時間逛商場,卻不一定買東西;而男人購物時直截了當,買了就走。還有,夫妻雙方信仰及靈命程度不同,理財傾向也會不同,特別在對教會、福音機構或慈善事工的奉獻上。如果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就可消除不少歧見。   理念:以智慧理財為婚姻加分 如上所述,導致離婚的原因與理財不同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夫妻需要在理財方面學習良好的溝通,放下成見,多傾聽對方的意見與想法,而且凡事要有商有量,不可專斷獨行。   理念1. 夫妻要建立共同的信仰及價值觀 夫妻同心的最重要底線是基本信仰要一樣。信仰不同,很難同負一軛。信仰相同,就有共同的價值觀,在理財上才能同心。夫妻在基督裡一起長進,同時有靈修禱告,經常結伴參加各種有助於身心靈?全人成長的營會。當夫妻重視與上帝的永恆關係時,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慷慨,更樂於助人。同時也要學習重視彼此關係超過重視事物(為一些小事爭執時,要反省是否值得為此而影響夫妻感情),學習接納對方的想法與需要,互相遷就,並且在花費方面有所節制及考量。   理念2. 養成管家的心態與生活態度 在處理錢財方面, 夫妻首先要體認到所有的錢財都是上帝所賜予,因此所有權仍然在祂的手中。夫妻只是管家,經營管理上帝所託付的一切。正如詩篇二十四章1節所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我們只是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良善及有見識(聰明智慧)和周詳計畫,並且有信心依靠上帝的供應(參考聖經哥林多前書4:2;路加福音12:42)。   理念3. 帶領全家知足常樂 要按著上帝給各個家庭不同的資源來過日子,不要與別人比較,如提摩太前書六章8節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不要過於重視財富的累積,反而對生命成長失焦。   理念4. 共同釐定家庭財務目標 夫妻要一起討論和禱告,訂下一些有共識的家庭目標,例如養育多少小孩、購買哪種車子房子等。但目標要保留調整的彈性,例如夫妻本來各有工作,有了小孩後,如果決定妻子留在在家照顧小孩,家庭少了一份收入,就不一定能買到本來合意的房子。然而計算妻子在家看顧孩子與外出工作的成本效益,可能發現雇用保姆照顧小孩,而讓妻子繼續外出工作實際上並不合算,也許在孩子年幼時待在家育兒,或找能在家兼職的工作,反而合算。況且所謂合不合算,還不只是看支出金額,更要看孩子所能得到的關注和培育。   理念5. 努力達到財務自由 家庭理財的最終目標是不需要依靠工作及薪水,沒有負債,已經積累足夠的退休金,預備好小孩教育基金,及付清房貸,可以在老年時無憂度日,有更多的資源來服事上帝。為了達到財務自由,夫妻要注意四個理財目標:控制支出、免於負債、儲蓄與投資、以及慷慨奉獻。   目標:善用夫妻同心理財的良方   目標1. 控制支出:同心編製收支預算 在理財上剛剛起步的夫妻亟需編制預算,以控制支出,並做有計畫的儲蓄及投資,預備將來。不然很容易花費過多,甚至負債纍纍。夫妻必須同心一起編製年度預算,指揮錢往哪裡走,而不是被錢(特別是債務)捆綁。我們鼓勵夫妻的帳戶要合在一起,不要有各自的帳戶,才能同心合意地處理家庭財務。   在編製預算時,需要先積存一筆約三到六個月的急用基金,放在隨時可動用的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上,以便救急之用─例如突然失業、發生意外或房子設備忽然損壞(例如屋頂漏水或冷暖氣失靈等)。   目標2. 減少負債 聖經不鼓勵負債(參考箴言22:7),要儘快償還消費型貸款(車子、家具、學生貸款等),絕不欠信用卡債,房貸也加速還完。儘早成為無債一身輕的家庭,如此財務負擔將大為減少,可以將更多儲蓄轉為投資,以及增加奉獻的數額。沒有負債或負債少,生活開銷就隨之減少,也能較大程度克服金融危機或失業的危機。   目標3. 儲蓄與投資 還完消費型貸款之後,就可以開始為「大件購買」(例如房子、退休金及孩子教育基金)儲蓄,並將儲蓄轉為報酬較高的投資。這方面如果自己不內行,建議找理財顧問。   目標4. 慷慨奉獻 夫妻為上帝國度奉獻金錢是蒙福的途徑。調查研究顯示,有什一奉獻的家庭,其財務情況普遍比沒有者好,包括負債及房貸較低、存款較多等。而新興的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也發現,做慈善事工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對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都有正面功效。夫妻在奉獻額度及奉獻對象要同心。如果意見不同,要一起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   目標5. 風險管理 夫妻在理財過程中,除了預備急用基金及上述理財目標之外,也要注意三大風險:   A 死亡風險(mortality risk)。若夫妻一方英年早逝,特別是賺錢較多的一方(通常是丈夫)在退休之前就過世,由於收入來源斷絕,如果配偶沒有工作,家中經濟將頓時受到莫大影響。   B 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退休不再工作之後,所積累的退休金在死亡之前就用光了。   C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所投資預備作為退休金的資產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時,由於股市大幅下滑,蒙受巨大損失,影響未來的生活水平。   預防死亡風險的方式是購買人壽保險及醫療保險,特別是收入較高的一方,需要提高壽險保額。如果沒有公司或政府的終身退休年金(pension)或社會安全福利金不夠開銷,預防長壽風險的方式之一是考慮將退休金一部分購買長期年金(annuity),以便安度晚年到回天家。預防市場風險的方式是分散風險的投資,雖然大型的金融危機來臨時,仍然不能完全防範資產縮水,但至少可減少損失幅度。以上這些預防性措施,如果自己不內行,需要請教理財顧問。   目標6. 優雅退場 在累積家庭財富的過程中,會經歷建基時期(剛開始工作賺錢)、積累時期(儲蓄投資以積累財富)、維持時期(面臨退休,維持現有財富,以度晚年)及分配時期(將資產分配給下一代或捐給教會或慈善機構)等四個階段。在美國,除了人壽保險及長期年金外,也要請教相關專業人員考慮長照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及遺囑和資產生前信託(living trust)。   祈願:相愛相憐,互助互補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認知聖經的婚姻觀是丈夫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夫妻是上帝所配合的,雖然彼此有各方面的不同,卻要在互補互勵中?手同奔天路。夫妻在處理錢財上不同心是婚姻的頭號殺手,所以對此務必認真對待、處理,秉持相同的價值觀,對基督全然委身,以管家的心態管理祂所託付的資源,那麼,生命必日益更新,也會更加彼此相愛、相憐,落實結婚時親友的祝福─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作者為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擁有美國財金分析師(CFA)資格。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87期(2016年02月)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溫英幹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你開口,我就會和你說話

新婚未滿一年,卻衝突時起。這一回,總算聽明白了妻子的心聲--   「夫妻」對新婚不滿一年的我們來說,還是個很陌生的詞語,常常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的妻子」時,就會覺得不是很順口。同樣地,她在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的??」時,「先生」、「老公」、「丈夫」等等詞語也始終說不太出口。在這樣不熟悉的身分和角色中,如何不產生衝突呢?   我覺得,結婚後與談戀愛時最大的差別,就是戀愛時一鬧彆扭,可以各自回家冷靜,暫時不用面對面。婚後,則即使在氣頭上,依然得同床共枕。   話說有一回,我們又產生了衝突。起因是路上開車,意見不合。在她說該怎麼走的時候,我覺得她語氣不好,就很衝地回答:「不是妳說在前面一個路口才轉的嗎?」她就針鋒相對地答道:「你自己來過,還不是不知道路!」這一下就戳到我的痛處,我就閉口不言了,她也沉默以對。後來去見朋友,回來吃飯,直到睡覺都沒說話。   睡覺時,背靠背,她一個人蓋了床被子,我也沒去拉過來蓋上。半夜時也沒主動與我共被,我冷得受不了,就從衣櫃拿出另外一床毯子自己蓋上。冷戰,這就是我和妻子產生衝突時慣性程序:耷拉著一張臉,誰也不搭理誰,出門時一前一後,睡覺時一先一後,被子你一床我一床。   第二天是主日,我早早起床禱告時,當然心裡還被一股氣給堵著,就是不順。讀經時也想像著自己主動去和好,然後一起去教會。但另外一個聲音響起:「每次都是我先道歉和好,這次我就不,看她到底要怎麼樣?」就這樣又是一路無言去教會。   中午我在開會,沒有主動給她電話,她去吃飯也沒告訴我。吃完飯回教會,和另外一個弟兄聊了下我和妻子的衝突,他也順便聊了下他們家的小插曲,心緒稍微紓解了一下,沒有再一味沉浸在不滿的情緒和狀態裡。   下午敬拜時,我向上帝認罪說:「天父啊,我得罪了?,得罪了人,得罪了我的親人,求主幫助!」於是心裡暗暗決定,待會結束後要過去主動與她打招呼,牽著她的手笑臉相向,不管她反應如何,都要這樣做。哪知結束後一直沒有看見她,在電梯口撥通了她的電話,還好,她接了,約好在停車處見。   見面了,她手上拿著奶茶和板栗。坐進車裡,我調侃道:「老婆,今天沒人打攪,一個人安安靜靜聽道有什麼感受呢?」她反問道:「你一個人聽道滋味又如何?」   接著我道歉說:「是我不好,雖然我自己認為吃白水煮雞蛋、喝牛奶、喝白開水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妳最愛吃葡萄、喝甜水,卻又因為孕期糖尿病不能這麼做,妳其實是做了犧牲的,我應該有更多的理解。另外我知道妳是當老師的,所以容易養成愛掌控的習慣,我應該更多忍耐,不應該針鋒相對。」   她沉默片刻,問我:「為什麼你不先開口說話?」我說:「妳也可以先開口啊!」她說:「弟兄不是頭嗎?需要主動,當初做婚前輔導是怎麼說的?」她又說:「你知道嗎?只要你先開口,我就會和你說話。」瞬間,我的心就被感動了。   晚上,入睡前在床上,她說:「以後無論怎樣,即使是冷戰不說話都要一起禱告。」   「你開口,我就會和你說話。」—多麼美好的承諾啊!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任恩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愛有幾分甜?

兒子喜歡喝奶茶,他要去買奶茶時會問我:「媽,妳要喝百香奶綠嗎?我幫妳買一杯。」兒子要服務我,當然不能錯過機會!兒子問:「妳要半糖還是少糖?」半糖好像還太甜,多少糖叫做少糖呢?少糖究竟是有多甜呢? 沒想到去年回臺灣,和妹妹在一家飲料專賣店喝梅子汁,服務員問我:「妳要幾分甜?」我一時愣在那裡,原來還細分為三分甜、五分甜、八分甜、九分甜、全糖,妹妹要八分甜,我三分甜,服務員像變魔術般,沒一下子就做好兩杯奶茶,果然一杯三分甜,一杯八分甜,真是厲害! 有一次幾位朋友在一起,有人無限感歎地說:「世界上不可能有無條件的愛。」另一位朋友剛生了一場病,頗有同感:「是嘛!我才感冒幾天,沒辦法煮飯,勞駕老公到餐廳買東西回家,才幾天老公就說,妳要快點好呀,我都不知道要買什麼了!」話雖如此,她的聲音還是甜甜的,可見她和先生結婚近四十年,愛情起碼還有七、八分甜,足夠羨煞大家了! 那麼,世界上是不是有一隻奇妙的手,能把我們的愛情調到十分甜呢?   愛:為家庭立界限   我和先生結婚三十二年,現在還有甜蜜滋味,先生絕對是居功厥偉。我的先生是個愛家的人,甚至是個戀家的人,從小到大都是考上第一志願的他常說:「我沒有什麼偉大的志向,我只想要一個平凡的家。」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最不平凡的志向! 先生的能力好,曾經在日商公司位居要津,深得老闆的器重,來日的成就唾手可得,但是職位有多高,應酬的壓力就有多大,當他知道往後的日子必定是讓太太孤孤單單吃晚餐時,他非常清楚這不是他要的生活,於是提出了辭呈,放棄職場上的大好前程。 他也曾經進入早期臺灣科學園區,那時候科學園區甫俱雛形,還是一片荒涼,他在那裡初試身手,為美國某家高科技公司建立臺灣的據點。在科學園區的美好信譽,讓他在到了美國幾年之後,還有五家園區裡的公司向他招手。先生經過考慮之後決定放棄,雖然在美國創業十分辛苦,甚至看不到前景,他還是堅持家庭不能拆散兩地,孩子的成長不能沒有父親。 我們倆常常討論和確認婚姻的意義,先生非常清楚而且堅守家庭的界線,他知道時間就是這麼多,當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剝奪跟太太、孩子相處的機會,婚姻的內涵就會逐漸被腐蝕,他心裡有把清楚的尺,知道只要陷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局面,就很難守護辛苦建立的家庭。 先生不僅不讓工作剝奪家庭時間,也絕不讓自己落入試探。大約三十年前還在日商公司時,先生已經敏感地察覺未來世界的商業動向,因為日商已經開始為進入中國布局,他知道那將是一股無法抵擋的世界經濟潮流。去?還是不去?去的話如何打算?他仔細思量,無論成功或失敗,恐怕都難逃孤單的下場,儘管商界的朋友、同學如何勸說邀約,他就是留在原地,不動如山。   愛:兩人一起學習和轉化   然而,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先生雖一心要成為孩子的密友,卻難以如願,他得擺脫原生家庭嚴厲父親的影響,努力學習愛的啟發教育,在轉變的過程,確實挫折不斷。 先生常說自己臉皮特薄。表面看來是因為從小力爭上游,一路都是第一志願,進入優秀學府的關係,特別不能忍受挫折。但是我知道,追根究柢,其實是他害怕犯錯,害怕被責備,「受傷的小小男孩」還在心裡。有時候我小心翼翼提出自認為是「完美的建議」,卻讓他覺得自己怎麼做都錯。而只要覺得受挫,他就失去溝通的動力。 先生家裡幾個孩子都是在父親的責罵中長大的,要從「沒用的人」、「不如小時候就把你們掐死」....這些詛咒的話語走出來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努力追尋婚姻與家庭的價值,卻又被父親的緊箍咒套在身上。在婚姻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盡情開懷歡笑,有時候卻因為不小心說了什麼,就讓他陷入傷痛,甚至是激烈的反應。 和先生一同學習成長,確實帶來了豐碩的果實,先生本是忠實與熱誠的人,捨去了世上的財寶,卻得到心靈的豐收,與孩子的關係更密切了。只是,沒想到我自己那沒有完全煉淨的傷痛殘痕,在心底暗暗發酵,讓我在與他溝通不順時,特別容易感到失望。   愛:攜手經歷性格的成長   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制約,我也不例外,在性格中有逃避衝突的傾向。記憶中,只要母親板起臉來,我就非常擔心一場家庭衝突即將發生,我常常得擔任救火員的角色,這樣的心理負擔使我當下無法冷靜分辨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我的責任,我總是急急忙忙息事寧人,只要天下太平就好。 但是在上帝所設立的婚姻關係裡,如果要享受豐盛的愛,必定得經過性格的成長,我們不能毫無界線,讓配偶蓋括承受我們的全部性格,那樣將不再是兩個「獨立而自由」個體的結合。然而性格的成長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因為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有顯明的性格,也有隱藏的部分,當夫妻願意經歷性格的成長,那是意謂將經歷排斥、恐懼、逃避、失望、幻滅....等等心理過程。 我不否認也曾經歷過恐懼和排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經歷性格的成長,那麼當衝突發生時,不是怪罪別人就是委屈自己,我們夫妻倆一定漸行漸遠,無法享受真正的親密。有一次,當我感到極度失望時,我開始謙卑下來,把焦點從先生身上移開,回到自己身上,自我省察:我可以為我們的溝通做什麼?我是不是犯了什麼不知道的錯?我是不是縱容自己的性格,沒有為性格立界限,以至於把自己的期待凌駕在對方成長的時間表上? 《聖經》雅各書一章2-5 節如此勸勉:「....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欠缺。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 當我轉向上帝,祂就光照我性格中也有緊抓不放的部分,在心底最幽暗的地方,有先生對孩子嚴格要求的眼神,有先生失去耐心的責備,一幅幅圖片,陳年老舊已經泛黃,全被翻箱倒櫃找了出來,讓我震驚不已。這些不是早就不存在了嗎?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我自己也犯了許多的錯,不是在愛裡彼此饒恕了嗎?原來,當時因為委屈所積存的不滿,還藏在我的心底深處。 委屈豈不意味著隱藏的自義與論斷?我的眼淚流了下來,幾乎無法遏止,忽然,在上帝慈愛的光裡,我看到先生可愛小孩的模樣,完全沒有創傷的他,自信又快樂地站在我面前,緩緩向我走來。彷彿蒙眼的帕子被除去,看到上帝的榮光,又像在鏡子裡反射,上帝的眼變成我的眼,我看先生是這麼可愛的人,是完美無瑕疵的!   愛:完全的委身   愛,需要自由的土壤,我們要竭力維護伴侶獨立完整的人格,如同上帝對我們的愛,讓我們有自由意志;愛更需要堅定的盟約,讓對方知道「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 參聖經希伯來書十三 : 5 ) 。在婚姻神聖的約裡,也是彼此有堅定的信心,知道不會被拋棄,知道關係即使有緊張、有壓力、有衝突,都是為了更深知道你。 愛更需要完全的委身,願意為彼此的調適與成長獻上全部的自己,這是生命的不斷更新,在愛中轉化時,新的生命誕生了,懼怕就被除去。 「成功哲學」的教導遍布在我們成長的環境裡,我們不敢顯示軟弱,害怕被排斥、被嘲笑,於是我們軟弱的部分變身為誇大強勢,錯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在婚姻中矇騙自己也欺壓伴侶。只有「我總不撇下你」、有恩慈有憐憫的愛,才能破除性格的偽裝,讓我們可以放心地坦露真實的自己,跨出成長的第一步。 那一天當我的軟弱被揭露時,上帝豈不是如此恩慈待我?婚姻真愛的本質和上帝對我們的愛是一樣的。 「我看到你,好可愛,好可愛!」打電話給正好遠行的先生,他愣在電話那一頭,我彷彿看到他的淚光,兒時不曾被鼓勵稱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可愛的、美好的,上帝透過我的認罪,送給他一份禮物─童年創傷得醫治的禮物。 犯錯也是可愛的,是可以被接受的、可以改進的。從童年的創傷走出來,先生開始勇敢地道歉,即使只是生活中小小的差錯。他知道他不必是強者,因我始終與他相伴相守;我也可以安心面對不同的意見,不必收集委屈,我們會在愛裡一起轉化。 愛有幾分甜?轉向上帝,苦澀盡去,愛就有那麼甜!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吳貴珠老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