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真愛

【提摩太 凱勒專欄】尋找愛

亙古至今,有許多的歌曲和故事都在歌頌人類對真愛的渴望,然而這種情況在現今的文化裡,已被放大到一種駭人的程度......   在我早期的牧養服事裡,認識了一位名叫莎麗的女子,她的不幸就是她的美麗。早在孩童時期,她已明白自己吸引人的美麗外貌,非常具有利用價值。剛開始,她只是利用美貌操縱人,但是卻沒料到自己最後反被操控——除非有男人愛上她,否則她就會覺得自己軟弱無力,覺得自己像個隱形人,她也無法忍受孤單,結果,她淪落到甘願和有虐待行為的人在一起。   為什麼她要忍受那樣的對待?因為她變成想從男人身上得到只有神才能給的極度肯定,最後,她成了愛的奴隸。今天,我們有時候會聽見人家說:「我的老闆是個奴役主」,但是那只不過是一種隨口而出的比喻,有些老闆確實會讓你覺得工作起來很困難,但是真正的奴役主是完全沒有底限的!他們會對你任意妄為、揍你、強暴你,甚至殺了你。相同的,當一件美好的事物,對你的要求已經開始超越適當的界線時,它就成了一個假神。把工作變成偶像的意思是:不停地工作,直到你賠上健康,或是為了升遷而不惜冒然違法;把愛情變成偶像所指的可能是:你允許你的情人剝削你、虐待你、甚至讓自己盲目到無法看見關係中的病態。對偶像的依附之情會讓你不遵守所有的承諾、為所有不明智的行為找出理由,或是出賣對其他事物的忠誠,只求能夠抓住它。它可能會驅使你違反所有良好並且適當的界線,從開始崇拜偶像那一刻起,你就成了奴隸。   聖經中有一個故事,足以說明如何從愛的追求變成一種奴役。創世記第二十九章中的雅各和利亞就是最佳寫照,這個故事雖然發生在亙古以前,但是,在現今這個時代來閱讀,卻是再恰當不過了。自古以來,把浪漫情愛和婚姻變成假神一類的事,不斷地發生,而我們現今所處的文化更容易叫人把情愛當做神,以致內心被它襲捲,讓我們把所有的快樂和盼望都寄情於它。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黑,卻是秀美

「謝謝妳邀請我到妳家來,每天,這個時候,我心中總有些惶惶??」   一向說話不大露聲色的妳,輕吐完話便垂下了頭。我恍覺妳垂首斂眉之前,眼波似乎閃了一下光,但我並不確定,因窗外夕照只剩個尾巴,室內正浮上濃濃的暮色。   「這個時候?─妳是指黃昏?」妳點下了頭,輕得幾乎看不出來。我倆隔桌而坐,中間一盆花束。因忙,平時疏於照料,花朵顯得有些兒萎,有些兒零落,也有些兒無奈,為已過了的繁華一度。沉默,隨著暮色彌漫花間。   想了一下自己過去單身時的心境,我試著安慰,「都是這樣,單身嘛,一個影子晃來晃去,比較容易傷感!」   妳沒表示同意,但亦未否認。都四十出頭的人,有什麼感覺早不那麼容易外露了,我們像在談論一個不相干、不在場的女人。因妳再抬頭的臉色,是那樣平靜無波。   「其實,我並不是一直沒有機會──」妳拂了下髮,露出尚未顯出歲月痕跡的額頭。   「我相信!」四十出頭而能不露痕跡,是有些得天獨厚。妳有張眉目清秀的臉,細看會覺得很有耐看之處。但也許是神情,叫人看了老跟著沉重。   「那為什麼都沒成呢?」我冒然問了一句。   「因在他們說愛我時,我??總是信不下去??」   「哦?為什麼?」我奇怪了。 「因為??,我覺得自己並不可愛,他們怎麼可能會喜歡我?愛我?」   「妳不可愛?」我大大驚訝,順手把中間的花移開了,想看清楚一些。「怎麼會呢?」仍覺得奇怪,很耐看呀!   妳低下頭玩著手指甲,搖搖頭,「不知道,??」又笑了一下,「至少,我父親一直這麼認為,他一直說我不夠漂亮,日後找得到婆家才怪!??」   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讓我覺得不可置信的,不是妳真的到四十多歲都沒找到婆家,而是父親對兒女的一句無心批評,可以跟隨兒女一輩子,成為終生的咒語。   也是在那一刻,我發現了自己的幸運。因為正相反地,我的父親給了我一輩子的祝福,他一直讓我「覺得」我很漂亮。   自小,父親的眼光常因我而亮,他對我百般接納,讓我覺得自己是眾人中的唯一。不同於一般忙碌的父親,他對我的穿著、舉止,總常表關心。   一直到現在我都作了兩個孩兒的媽了,他每次來美國看我,都是一落腳,行李才下地,便兩眼緊盯著我的臉龐仔細瞧,看看我這女兒是胖了?瘦了?亮了?還是黯了?   在他眼中,女兒只有因生活忙碌而憔悴,需要「吃好一點,滋補回來!」,卻絕沒有醜了,變難看的時候。   正因著他不斷的關愛,我像成長在舞臺的探照燈下,因受注意而被激發風采,盡己力舒展自己多方面的特色。一路成長,對自己的長相可說是無可救藥地盲目,徹底地相信「我很漂亮!我很可愛!」這種自信,使我在人際關係中雖未無往不利,但至少受挫時,很有翻身返回的彈 。   也是到了自己終於有了客觀標準,能以超然態度去衡量所謂的「相貌」時,才知自己長得並不「出色」,頂多是「尚可」。但沒有辦法,這個真相雖揭露了,卻再也推不倒心中早已根深柢固的自我形像,我永遠都「覺得」我很漂亮!   是的,看到太多被父母無心言語在心口烙印,因而終生帶著殘破形像闖蕩江湖的兒女,我實在是為他們痛。   可能大部分人皆不知,兒女內心中自我形像的最最原始藍圖,是生他們、養他們的父母在勾畫。兒女只能在這原始藍圖上做小幅度的修改,卻很難全撕了重新來過。   所以,有多少被父母一句「太胖」、「太矮」、「眼太小」、「鼻太塌」給禁錮自我,萎縮形像,以致一輩子站不直身、挺不起腰、抬不起頭來,永遠不能接納自己,也永遠不能相信別人會接納他的兒女。   一個深嵌心版中的自我形像,要如何打破再重建呢?除非有一力量,是大過父母的影響──其實,這也非全然不可能的。   《聖經》雅歌書中有一少女,怕自己在沙漠中風吹日曬後的肌膚,如黑山羊毛織成的帳棚一樣黝黑,會遭嫌棄。結果卻欣然表示自己「雖然黑,卻是秀美」,因「情人眼裡出西施」,在帶著情愫的情人眼光中,她還是「女子中極美麗的」。   愛,是可以克服許多殘破的,不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但坐在我眼前的妳,並不愁有欣賞妳的男子,與引來注目的眼光,然而,妳卻感覺不到絲毫的愛意。因在妳心中,父母烙下的殘印永遠跟隨著,冷卻了妳愛的溫度,也澆熄了妳對愛的渴望。   那麼,當我們跳脫不了世人的眼光來看自己時,我們便需要把自己暴露在另一種愛的眼光中,讓那光由至高之處如暖陽流溢,淌遍全身,來解除我們的不安,釋放出我們裡面的特色,更完全地舒展我們自己。   曾聽說過有位女子,在中國「一白遮三醜」的觀念下,一直為自己膚色黑而自卑。但當她與上帝相遇、沐浴在那神聖慈愛眼光中、強烈感受到心中奇妙的撞擊後,卻歡然說出雅歌書中那少女的名句:「我雖然黑,卻是秀美!」   也許此類近乎神秘的經驗,很難為人描述與理解。但在我認識的人中,她卻絕不是第一個說出這話的,我相信,亦不會是最後一個。   至於妳──妳可願嘗試把自己展現在不同的眼光下?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陳惠琬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與獨處共舞六步曲

走出「獨處」的迷思          獨處等於「寂寞」嗎?其實,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它是不快樂的根源。寂寞給人一種在人際關係中受排擠的感覺,寂寞的老人經常會有被隔絕被孤立的恐慌,因而陷入精神的飢餓感,導致寂寞與否似乎不由自主,完全取決於別人。   日本人喜歡下班後去居酒屋埋頭喝悶酒,美國餐廳為這些寂寞的人開設「快樂時光」(Happy Hour)。這種普遍的現象告訴我們:「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獨處則是一個人的狂歡。」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是個體的存在方式,不可取代也不可轉移,而學習獨處是成為完整個體的必要條件,是回歸內心世界與自己對話,是卸下面具作真實的自己,更是融入大自然的環境與之和平相處,靈感的誕生、創造力的提升都是藉著獨處產生的。西方有位哲學家說得好:“Solitude itself is a reward.“(獨處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為何說「孤獨是生命的本質」?當你牙痛時,只能是你一個人痛;當你生病時,只能是自己受苦。 德國詩人赫曼在他的一首詩〈在霧中〉寫道:「不認識黑暗的人就無法變得睿智,生命本是孤獨,人們互不相識,各個獨自一人。」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直為逃避獨處而想方設法去填滿生活,那麼,其實是在逃避和真實的自我相遇。如果成年兒女為了不讓父母親孤獨而滿足他們所有的期望,這種轉移對他們是沒有幫助的。兒女能做的是幫助雙親接受「獨處」,並昇華到能夠按照自己的能力為世界與周遭的人付出心力,而不是一味期待別人的付出。         所以,孤獨不一定會成為一種缺憾。因為獨處是形塑完整個體的必要條件。試想,如果可以將自己抽離人群,安靜下來與自己的內在獨處,可以獨自在散步、運動、聽音樂、看電影、寫文章、閱讀、聆聽鳥叫、觀賞日出日落、在海邊漫步中找到很大的滿足。你可能會對天地、生死、愛情、藝術和各種知識都想躍躍欲試,除此之外,更可以發現這個世界何等豐富,充滿奇蹟,身邊的人是如此的多元,就等我們在有生之年去發掘。基本上,一生最大的收穫不就是「擁有喜愛某些人和某些事物的能力,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而成就愛和付出的動力」嗎?         「回歸自我」就是你和你自己在一起,完全與其他人沒有關聯,有如一朵浮雲在天地之間漂流、探索、觀察、思考 ,也只有在這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尋找到自己生命的一些觀點,畢竟我們一生尋找的就是「人生的意義」,也就是「我到底為何來到這個世界?」         「與自己對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夠實行。我們可以每天用短短半個小時來思考反省當天的所思所言所行,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新的一天。另外,也可以在這個默想的時刻中與上帝對話,祈求祂賜下能力,同樣的,禱告也是和自己相處的秘方。         其實,在內心那屬於自己與上帝奧秘的居所,才是我們最後所謂的「家」。如果我們能觸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能真正體會到回家的美好感覺,這種感覺會將寂寞化為孤獨並張開雙手擁抱它。         對長輩或瞻望金色年華的中年人,以下是能幫助你與老年孤獨優雅共舞的六種舞步─   舞步1 勇於作自己(Dare to be di?erent)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背景和故事,這是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若是過度追求和大家做相同的事、穿相同的流行服裝、談同樣的問題、聽相同的流行音樂,也就是錯認「自己如果不隨波逐流,就會遭到排擠而陷於孤立」,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認同的喪失」。         現代人為了不讓自己淪陷在寂寞中,學會了迎合別人,把最珍貴的自我深藏。其實,「想和大家一樣」,是一種避免讓自己陷入寂寞的防衛工具。過於迎合別人,會讓人失去自我,而需要依賴別人得到的自我,是非常不可靠的。基督徒長輩當再次確認: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特別的創造,是上帝手中珍貴的器皿,當我們享受自己的獨特,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舞步2 進入閱讀的世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能否享受獨處,最重要的是看一個人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能力源於知識與見識。閱讀是豐富知識與見識的捷徑,它幫助我們養成「坐著學習」的好習慣,進入閱讀的領域才能了解知識之洋是無垠無涯。日本作家和田秀樹在《與孤獨共處》一書中提到: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才會發現他不知道的事情更多,學習知識讓我們察覺自己的無知,這個時候才會更謙虛。         年輕的時候常有機會參與親朋好友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對世事人情高談闊論,最後卻因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這時可能在角落裡,有個人面露微笑卻一語不發,他安靜地洞察一切,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他知道對方說錯了,也會因傾聽而了解人性,以柔軟的方式去應對,因為知識越豐富,也就越能對異見「一笑置之」。   Frank Outlaw有一段名言— 注意你的思考,有一天它將會化為言語; 注意你的言語,有一天它將會化為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有一天它將會化為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有一天它將會化為性格; 在你獨處的時候所獲得的思考能力,至終將決定你的命運。   舞步3 覓得知音       有人認為,只要人緣好、朋友多,就可以遠離孤單,事實上這是一種迷思。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對寂寞抗壓性最低的。長久淪於孤獨感,會腐蝕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最後可能落入各式各樣的成癮。每個人在感到孤單時,或多或少都會有卡在心口的負面情緒,這是人性無可避免的軟弱。         在這當口,最需要的是有能推心置腹的,知音好友。知音不需多,只要有一、兩個就可以了。知音不一定要完全同意你的意見,重要的是願意傾聽,即使有不一樣的意見,也願意寬慰、支持和諒解。每個人都盼望也需要得到接納,這種體驗肯定了我們的價值。         樂於獨處的人,只要知道這世間某個角落有這麼一位知音存在,隨時可以支取力量,那麼,他是「自在的孤獨」。這些知音也有可能是我們這輩子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許多人都錯以為只有在學校時代才能交到知音,其實不然,當然,不可否認的,在尚未進入職場前的那一份單純,沒有利害關係的感情是最難得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業之後為事業打拼時期所交的朋友就複雜了許多。         然而年過七旬後,大部分人已從職場上退下來而進金色年華,彷彿又回歸童年的純真,已然放下一切,看透人生中,生、老、病、苦、死的必然性;卸下了面具,看淡人世間那些必會毀壞的一切身外之物,他們結交新朋友來擴大生活圈,這樣的朋友也必然不是所謂的酒肉朋友。   舞步4 學會互相扶持       當今社會存在著很嚴重的成癮問題。所謂成癮不光是指吸毒,其他如煙癮、酗酒、色情、網癮等等,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成癮大部分與寂寞孤單有密切的關係。吸毒者在吸毒時,腦內會分泌一種令人有快感的化學物質,這種分泌物暫時解除了空虛感。然而,人類為了滿足快感,就會繼續做這些事來解除空虛感。         和田秀樹指出,其實比較正面的方法是將此種依賴轉移為「對人的依賴」,這也是許多成癮者需要支援團體的最大原因。能和獨處共舞的人大部分擁有很多相互扶持的對象,這一些人不一定是兒女或是親朋好友,也可以是超市中偶遇、願意幫我們解惑的陌生人,也可以是在散步、聽音樂會,或搭飛機時的偶遇,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門,就可以放心地依賴他們,這種互相扶持沒有副作用,更能隨時隨地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感,何樂而不為?   舞步5 好壓力是自我成長的最佳老師       說到壓力,我們馬上會有負面聯想,避之惟恐不及。其實適當的壓力有助於保持身心的舒暢。壓力有兩種,一為好壓力,一為壞壓力。能為我們帶來動力和成就感的即是好壓力,壞壓力是超過自己能力負擔的長期壓力,常常會把自己擊垮。好壓力會讓腦部分泌荷爾蒙提升免疫力,壞壓力讓人時時感覺煩躁、身心活動停滯、自律神經過敏。         壓力是好是壞,基本上取決於個人的抗壓性。抗壓性可以藉著認知和鍛鍊心靈來增強,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施加壓力使之強壯。與此同理,我們也能夠強化內心,提升抗壓性。在操練當中,會感覺以前視為壞壓力的,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了好壓力。    孤獨和疏離感對長輩來說是最大的壓力。但是,只要鍛鍊好如何超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壓力,也就能夠改善孤單並克服疏離感。當然訓練抗壓性是一門相當困難的功課,與自己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抗壓性低的人大致上是完美主義者,個性認真、心思縝密。和田秀樹建議老人不要刻意去當好人,要求絕對完美是和自己和上帝作對。人老了不要把自己的標準訂得太高,盡力就是完美。   舞步6 懂得示弱就是自信       願意示弱的人會吸引眾人到他身邊,不肯示弱的人無法和別人好好相處。所以是否能示弱,會影響我們對孤獨的抗壓性。我們自小受教導「要把缺點藏起來,只把優點顯示出來」,只敢表現出強悍的一面,其實內心是非常的脆弱的。不怕讓人看到自己的弱點,也不怕坦承自己做不到的,會是非常受歡迎的。這樣的老人即使住進了安養院之後,也會是最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和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人相處,會讓每個人都卸下心防,感到自在。         當然,年紀大了可塑性也就低很多,因為年輕時所養成的個性已經定型。但只要我們徹底了解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接觸時,努力學會勇於示弱,這才是老人進入獨居生活時,幸福度過漫長人生的最大秘訣。         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如此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勇於示弱是因為上帝能把脆弱轉化為力量,因為我們何時軟弱,何時就剛強了。       《與孤獨共處》書中的這一段話很引人深思:「擁有自己的故事,學習與他人互相扶持,學會示弱,才能不再偽裝迎合,不再害怕獨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避免孤單寂寞的具體方法       至於避免孤單寂寞的具體方法,在我和外子原隆合著的《晚風習習木長青》(真愛,2013)書中的「老人獨處與靜默的智慧」篇章裡提及:參加各種社團,擴充自己的人際網,學會利用網路社群;學習勇敢面對難題,擁有宗教信仰;為親友和自己的兒孫們禱告等等,皆可供參考。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心靈上的「新生活運動」,是要從內心做起,對害怕孤單有充分的認知,對克服寂寞願意學習且有效實行。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吳瑩瑛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老了也要幸福

三記變化球 「老了也要幸福!」這是日本熟齡婚介業極為紅火的廣告詞。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喪偶或失婚的熟齡人士,追尋「第二春」的現象也日益普遍。   59歲的莎莉(化名)經過教會的朋友介紹,認識了61歲的哈利(化名)。兩人相見聊天愉快,但是沒有特別的火花。於是以普通朋友開始來往,偶爾短信問候,互傳一點有意義或者特別有趣的訊息。   一年之後比較了解對方,彼此開始來電,這才正式交往。經過兩年磨合、適應,逐漸進入論及婚嫁階段。   莎莉和哈利都是高EQ的熟男熟女,兩人不但交往非常的謹慎,面對過去的包袱,諸如健康狀況、各自的財富、成年子女、前夫前妻、年邁父母等等,也都能冷靜商量、理智面對。愛情的滋潤,固然是任何年齡層男女都可能有的嚮往,但熟齡人士欲建立幸福的婚姻關係,確實必須克服諸多特殊的難關。   正如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凱南茜(Nancy Kalish)博士所指出,中年再婚必定面臨財務、子女和性方面的挑戰。我們稱之為「三記變化球」。   先說財務。如果雙方都沒錢還比較容易處理;如果雙方都有錢,也可以簽婚前協議書,自己的財產給自己的子女;如果一方比另一方有錢,那又得另外商量了。如何公平處理又不傷和氣,是件相當敏感的事情。   適時出手 再說子女。面對成年子女更是要小心翼翼處理。一開始如果關係不好,日後就造成大麻煩。成年兒女難免會有一些預設的想法和立場,例如尚無法接受親生父母的離異或者去世,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接納新爸爸或新媽媽。有些會認為你是來取代他們的媽媽或爸爸,更嚴重的,會覺得你是來搶他們的遺產。   基於這些原因,非常可能還沒認識繼父或繼母,就已經有敵意。所以剛開始,要慢慢釋出善意,讓他們了解你不是來取代任何人,或者奪走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或者來搶錢,而是想要替他們照顧陪伴父親或母親。   另外,有些父母再婚後,會搬去另一半所居住的遠離家人的城市,使成年子女覺得被拋棄。尤其有孫輩的祖父母,搬開後見面或幫忙照顧的機會大大減少。誠可謂「一個變動,牽扯三代」。   當莎莉和哈利開始認真交往時,哈利就急著要介紹莎莉給3個孩子。兒子大而化之,不像女兒那麼敏感,很快就同意見面。兩個女兒卻推三阻四的,哈利不太高興。   莎莉勸他不用急,因為她們都還沒有認識莎莉,不可能不喜歡她。她們不想跟莎莉那麼快見面,可能是在感情上一時還沒準備好,覺得如此做是對不起媽媽。於是哈利就不再催逼她們了。   終於,在合適的情況下見了面,相談甚歡,之後大女兒馬上傳簡訊給爸爸,謝謝他給她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還說認識莎莉以後,才了解為甚麼爸爸這麼喜歡與她相處,告訴爸爸她們獻上最深的祝福。不久之後還主動跟爸爸說,如果想結婚,她們都很贊成。   訂婚之後哈利也是急著要莎莉參加男方的家族聚會,因為兄弟姊妹連同配偶(包括前妻)和孩子們,一同慶祝感恩節是他們家的傳統。哈利認為既然已經準備結婚,應該可以介紹莎莉給他的前妻。   莎莉不同意以這樣的方法見面。莎莉建議哈利,先單獨約前妻出來喝咖啡,謝謝她把3個孩子教養得這麼好。然後親口告訴她說找到對象想要結婚,希望能夠得到她的祝福。   前妻很滿意他用這麼慎重的態度親自告知,感覺很受尊重。之後大家第一次見面,前妻主動跟莎莉握手說:「我們終於見面了。」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日後需要見面時,大家相處得很客氣友善。   擊出安打 第三是性生活的挑戰。固然,熟齡夫妻享受親密的方式非必得跟年輕時相同,單單牽手擁抱、相偎相依,也可以帶來極大的滿足。然而,美好的性生活仍然是婚姻圓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華人不習慣公開談這方面的話題,如果夫妻關係缺乏這一塊,而導致一方長期累積不滿時,會引發連鎖反應,衍生一連串問題。   如何取悅對方或者滿足對方的需要?即使身體有限制,還是有很多創意的方法可以取悅對方。有專家坦率教導:「體」只佔10%,「技」也只佔10%,但是「心」卻佔80%,所以愛對方和想要取悅的心是最重要。熟齡夫妻更應該要學會坦誠的溝通,彼此分享感受及需要。   男性也許生理上力不從心,但心理上的需求還是相當強烈;而女性過了更年期,某些部位皮膚變薄變乾,行房事容易引起疼痛或尿道炎等等。這些都可以請教醫師,用潤滑劑或服用荷爾蒙以減緩不適。   婚姻生活原本就充滿了挑戰,熟齡再婚要面對更多複雜的問題。就算生活習慣能磨合,價值觀亦彼此認同,別忘了還有以上三記變化球呢!   若能遵守聖經對愛與委身的教導,智慧地總結前段婚姻的經驗,並提鍊歲月中所積累的人生智慧,謹慎妥善處理複雜的家庭關係,適度調校對未來家庭角色的期望、妥善經營親子關係,就能將變化球一一揮棒擊出,安全上壘,享受熟齡再婚的甜蜜夫妻情及溫馨天倫樂。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